“这个村一共372户,1506人,村里的男人平时都出去打短工,留守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太太。但就是这样,这个村的老奶奶们还打得‘不可开交’!”说起刚进驻村时的情形河北经贸大学校党委常委张占平乐得前仰后合。
因为村里晚上黑,留守的妇女儿童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们便自发组建了一支秧歌队和一支舞蹈队。两支队伍日渐壮大,最后因为场地问题“抢地盘”。当张占平带队进驻该村时,这个问题正好摆在了他的面前。
帮扶组成员正在勘查村民中心
扭秧歌还是广场舞成了问题
“我们都是好姐妹,西刘家庄秧歌队,不怕苦来不怕累,现在奉上小车会!”这是西刘家庄秧歌队的开场语。
西刘家庄村秧歌队成立于1997年,据说当时为了迎接一位老领导,村里成立了这支队伍。15年过去了它从一支10多人的业余队伍变成了30多人的专业表演队。
今年73岁的于志曾经是西北铁路文工团的舞蹈演员,退休后回到了西刘家庄,成了秧歌队的“艺术总监”,负责训练和指挥。“我们就是图个乐呵,这里面最大的74岁,最小的也有50多了,虽然岁数大了,但我们的艺术水平绝对不差,随时可以出去表演。”于志老人自豪地说。
然而,扭秧歌毕竟是很多老人的爱好,随着广场舞的流行,村里的妇女也组织起了舞蹈队。
韩荣英今年45岁,2011年她和几个朋友学起了广场舞,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我们就几个人在我们家院里跳,后来人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40多人,这个跳起来不像扭秧歌那么费劲,很轻松,很休闲。比较适合年轻点的。”
作为新兴的娱乐活动,广场舞迅速赢得了村民的喜爱,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来学。55岁的潘玉梅就是从秧歌队转过来的,现在已经成了舞蹈队的主力。“主要还是农闲时没事做,光打麻将也没意思,我们跟着光盘学学舞蹈挺有意思的。”
村里一下出现了两支队伍,原来供秧歌队训练的村委会的小院子,又挤进了舞蹈队,有时舞蹈队只能在村委会门口就着灯光跳,根本伸展不开。
老奶奶们“抢地盘”
虽然双方都不说什么,但暗地里都较上了劲是,刚开始时还可以和平相处,大家共用一个60多平方米的院子,但时间长了两支队伍都发现伸展不开,“矛盾”开始白热化。
“村里就这么大块广场,这里晚上有灯,也有音响设备,村里还给秧歌队买了表演服、扇子、小车很多行头。结果舞蹈队一来没了地方。村委会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地方给他们。”从1990年便开始在村里当干部的村支书老余面对这件“小事”傻了眼。
“都是乡里乡亲的,就是都在院子里伸展不开时,互相说上几句。院子太小活动不开,谁都没办法。”舞蹈队的韩荣英笑着说。
“我们扭秧歌活动范围大,最近又在练小车会,没有场地怎么训练呀!”说起争场地,秧歌队的王秀花也不示弱。
最后,经过村委会老余从中“斡旋”,秧歌队和舞蹈队达成协定:每个队伍可以占用场地一晚上,如果秧歌队在训练,舞蹈队就明天再来;如果舞蹈队在跳,秧歌队就明天再来。
“我想了好几天,才想出这么个办法。总算大家都能接受了。”老余无奈地笑笑。
“村民中心”为村支书解围
春节过后,张占平带领河北经贸大学的帮扶组进驻了西刘家庄村,此时,秧歌队和舞蹈队刚刚订下了一队一天的协定。虽然“抢地盘”的事情平息了,但村民们的夜间娱乐活动还是因为场地原因受到了限制。
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娱乐场地,张占平带着两名组员在全村寻找好的场地。
“刚到村子,我带着人走访了全村372户人家,还画了一个大致方位图,每家每户都标在了上边。但由于房子盖得非常密,很难找到像样的场地。”张占平开始挠头了。
最后经过与村委会反复商讨,张占平找到了村委会附近一间荒弃的民房,连上院子大约有四百多平米,正好给村民作为活动场所。
“我们打算长期租下这块地,把院子用水泥抹平,作为活动场地,再把房子重新装修建立一个村民中心。配备投影仪、图书室等,尽可能丰富村民的农闲娱乐生活。估计这个村民中心6月中旬就能建成。”看着正在施工的“村民中心”张占平说着自己的规划。
“把事情做到农民心坎上”
除了解决燃眉之急,张占平和他的团队还在春耕时重修了机井,协调改装了村里的电网,更通过筹资为村里的小学募集了54台电脑。
“村里很多问题都是长时间积累下的,有的是因为没有资金,有的是因为没人去协调,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了这些问题,就根据村民的需要进行了规划,先从最紧急的事情做起,可能村里不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每件事都能够办到村民们心坎上。”说起村里的变化,张占平并不急。
由于西刘家庄村村民世世代代以种植小麦为生,村民安土重迁不愿到外地打工,村里的经济一直没有大的起色。张占平和他的团队正在与村支书商量蔬菜大棚的建设。“定兴紧挨京津,交通便利,如果能够发挥蔬菜基地的作用,面向京津供应蔬菜,那这个村子的经济肯定能够上一个台阶。”
但帮扶组与村民商讨几次后,遇到了阻力。“其实村民非常实在,他们不会干多少年之后才能够收益的事情,你说大棚好,但没有榜样,所以很难推进。”老余一句话说到了点儿上。
“我们现在就开始转变观念了,以前希望大家都来干,现在准备做几个试点,先从村支书做起,先做60个试点暖棚,等村民们看到了好处,就会跟着做了。”虽然遇到了阻力,帮扶小组却没有放弃。
记者手记:
淳朴的农民淳朴的秧歌
“我们都是好姐妹,西刘家庄秧歌队,不怕苦来不怕累,现在奉上小车会!”当记者结束采访时,西刘家庄的村民用自己的秧歌表达了对帮扶组的感激之情。
70多岁的老奶奶们用矫健的步伐和绚丽的身姿表达着她们的喜悦心情。
记者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大秧歌,在锣鼓声中,老奶奶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是那么的纯朴,令长期生活在都市喧闹中的人感到了一种释然。只有最淳朴的农民才能扭出这种淳朴的秧歌,只有淳朴的农民才能有这样淳朴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