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系“清水入市”纪实一
历史上,保定不缺水。
自元初张柔引水入保定城至上世纪50年代,700余年间,“城内,水占十分之四”,“群泉喷涌河纵横”。一亩泉、府河造就了水韵古城昔日的辉煌。
《保定市水利志》记载,古城境内主要河流有唐河、府河、漕河。一亩泉位于市区西北郊的一亩泉村,泉水自地下涌出,阔约一亩,故名。附近较大泉水有27处,如鸡距泉、黑风泉、五花泉等。
古时的府河上游即为一亩泉河,泉水汇集,日夜流淌。一股经大闸南流入府河,水声轰鸣,便是“西刹秋涛”。一股向东北绕城一周,在今南关天水桥北侧汇入府河,再流入城中。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历历,就是“鸡水环清”。清代时来敏曾有诗描述西刹秋涛的胜景:“枫枫秋风林外骄,泉流一带涨河桥。涛声相应梵声近,水色齐连天色遥。荇藻漪漪随浪涌,蒹葭渺渺逐烟飘。闲来买渡寻僧话,又听鸣钟送晚潮。”钟声与水声此起彼伏,碧水蓝天,绿柳滴翠,群鸟嬉戏。结合清光绪《保定府志》对一亩泉的记述:“玫瑰芙渠,香闻十里,飞鸟游鱼,各自鸣跃,有小江南之称。”古城水韵,由此可见一斑。
“1960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保定市水利局。当时走着去一亩泉勘察水文条件,渴了就趴在河边喝点水,那时候的一亩泉河水又清又甜,两岸种藕插稻,洗衣撒网,河中船儿荡漾……”从事水利工作40多年的吴梦哲而今早已白发苍苍,上溯几十年的记忆有些模糊,但一亩泉的清冽和风韵仍深刻其中。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市区当年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历历的场景,似乎如梦一般遥远。让时光之河回流,看记忆的转折在哪儿出现。
时间定格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紧依一亩泉的西郊“八大厂”拔地而起,为保定工业腾飞奠定基础。同时,也成为保定大量开采地下水的起点。
在《保定市水利志》中记载,在保定钞票纸厂建立的1956年,全市用水量5457万立方米,随着工业迅猛发展,1988年,全市用水量已达6.37亿立方米,年均增1765万立方米。1956年11月,测得一亩泉及附近诸泉流量尚达0.6立方米每秒,而到了1965年,自元初引水入城700年以来,一亩泉第一次出现了泉水断流、干涸。随后20余年间,附近的鸡距、联宝、五花、黑风诸泉也相继涸竭。从此,“汲水耳闻鸟飞鸣,珠玑万斛涌泉根”的景象化为记忆,“一亩泉,老河头,曲曲弯弯东南流”的民谣再也难闻。
工业发展,农业也在大踏步前进,水资源消耗不断加剧。
在我市水利局一些资料中,醒目的数据让人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农业灌溉水平逐年提高的状况。《保定市水利志》中记载,1955年全市有农用机井4眼,1960年增加到2475眼,1988年达到15396眼,30余年时间增长了3000多倍。伴着水浇地面积的不断增大,在收获一个个丰收的同时,水也在加速减少。
除了工农业、生活用水,老天也在跟人争水。
据保定、满城、清苑等雨量站资料分析,保定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40.7毫米,多年平均蒸发量1750.7毫米,是降水量的3.24倍。连续多年干旱的结果——保定,水少了。
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工农用水与日俱增,水资源总量持续递减……在不利的自然条件变化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大清河的青背鲤鱼不见了,府河的如织船儿也沉入历史,一亩泉更是在记忆中愈发模糊。
曾经的北方“小江南”,古城水韵,烟消云散。记者 邸志永 李萌
编者按:自9月28日提闸放水至今,清水在市区缓缓流淌已十数日,人们在享受清新湿润同时,内心喜悦愈发强烈。作为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大水系“清水入市”工程,以其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赢得市民称赞。让我们跨越历史,用微薄的文字,在追忆逝去的北方水城盛景同时,致敬“清水入市”决策层和建设者,在一抹水韵中,从身边事做起,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清澈与灵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