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巨鹿县梁园村村民在给小麦浇灌浆水。该县加强小麦后期管理,实行统一供药,积极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郑晓兰 信景茹摄
从5月18日召开的全省小麦后期管理“一喷三防”现场会上获悉,受极端气候影响,今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呈现“前轻后重、高峰后移”的趋势。由于发生期推迟,病虫总体危害期将有所缩短,并产生集中危害现象。目前,全省各地正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防控预案,搞好预测预报,力争把小麦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据调查,当前我省小麦主体正处于扬花灌浆期,小麦生育期比常年晚10天左右,病虫发生期也相应推迟。截至5月16日统计,全省已发生小麦病虫害6000万亩次。
据分析,近期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麦蚜虫和白粉病的发生,预测麦蚜虫将偏重到大发生,发生面积预计达3400万亩次,需防治面积4000万亩次。目前,南部麦区部分地块已达到防治指标。白粉病将中等发生,目前局部已出现发病中心,近期将有扩展蔓延趋势。小麦纹枯病在部分地块发生较重,进入侵茎阶段。据全国农技中心通报,发生在湖北、河南的条锈病、赤霉病如果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在我省南部有偏重发生的可能。
省植保站站长王贺军介绍,今年,我省小麦病虫害监测预警重点为小麦吸浆虫成虫、小麦蚜虫、小麦白粉病、赤霉病。各地正根据不同地区病虫发生种类的异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抓好适期早治、一喷三防、一药多效。目前,全省已防治小麦病虫3500万亩次。此外,各地也进一步完善了防控预案,力争将病虫害对小麦的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