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早上,涿州市义和庄乡义和庄村民张世斌吃罢早饭,骑车来到村里的蔬菜标准园温室大棚上班。张世斌在棚里一边忙着采摘黄瓜,一边高兴地对笔者说:“我把地租给了企业,又在这里打工,不仅每亩每年能有1000元的租金,而且每月还有1500元左右的工资,家门口就业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近年来,涿州市掀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热潮,在土地变基地、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过程中,涌现出“农场经济”的新亮点,通过土地流转,大批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农业,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使得像张世斌这样变身产业工人的农民越来越多。
今年,涿州市承担了省蔬菜产业示范县建设项目,专门制定了《涿州市2010年—2015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每年财政投入3000万元,出台9项具体扶持政策,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乡村配合、多方参与”的产业化发展机制,全力打造“京南第一菜园”;坚持“整建制、规模性”农村土地流转,对流转土地的投资企业每亩奖励1000元,对乡村干部完成1000亩土地流转奖励10万元;对企业投资建设的日光温室按照建筑面积每亩奖励5000元;对获得蔬菜知名品牌的企业,每个知名品牌奖励50万元等,确保标准园真正达到高标准。目前已有惠友、百荣集团等10家企业投资建设,签订土地流转合同1.3万亩,完成土地流转面积6770亩,有5个蔬菜标准园进行了日光温室建设,建成面积2010亩,已建成日光温室509栋,联栋智能温室10000平方米,春节前达到批量生产能力。仅义和庄乡的10个标准园就已解决200余名村民就业。一些原本撂荒的土地,重新“长”出了钱。入园村民除租地收入外,还可以拿到每月最少1500元的工资收入。
同时,该市市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合作项目建成后,涿州市积极引导解放军总医院在林屯乡南皋店村建设了占地400亩的医院后勤副食基地。该基地目前雇佣当地农民30人进行蔬菜田间管理,日工资40元,已陆续向医院食堂等供应各类蔬菜几十万斤;豆庄乡西何各庄村以建设“督亢秋成生态旅游休闲新村”为突破口,积极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尝试,与北京“京林”有限公司签订了成品树苗圃移栽基地建设协议,农民不仅能收取流转金,而且还能在园区打工。继第一期800亩出租土地成功示范后,第二期项目目前也正在洽谈中。基地整体建成后,预计可吸纳该村劳动力800余人就业。仅此一项,全村村民每年收入就增加了几百万元。村民刘玉霞家的9亩地全部租给京林公司项目基地后,她一次性得到承包费9000元。刘玉霞说:“我在农场上班,平均每月还能挣到1500元的工资,比原来自家种大田作物强得多。”
目前,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农场、总后281农场在涿发展势头良好,空军后勤总部等在涿州市的5000亩高标准农场项目也已提上建设议程,全市“农场经济”已经渐成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