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一场大水,石碑佛像都深埋地下 相传明代村里建有四座庙,还有72眼浇花井 传说佛像是四个壮汉偷来的,主家追来时却再也抬不走 
佛像雕刻非常细腻,已被村民抬到村委会大院保管。 ■核心提示 5月21日,定兴县杨村乡南冬村的小广场上非常热闹。刚刚从村内小路旁挖出的石碑和佛像成了村里的焦点。佛像和石碑是村里的老物件,1963年发大水时深埋地下。从石碑上镌刻的“大明正德十三年”得知,这通石碑是近500年前,重修永安寺时立下的。关于寺庙和佛像的传说一下子成了村里最热的话题。 
出土的“重修永安寺”石碑。 佛像石碑出土,引众村民围观 当日11时许,记者赶到了南冬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上,数十名村民正围着刚出土的两个物件端详着。 “这石碑就是原来村里垫桥的那块,后来修路就不知埋到哪儿去了,还真没注意过上面写的是啥。”“佛像可比石碑的年头长了,石碑要是明朝的,那佛像得是什么时候的?”“咱们村委会这块地方原来就是一座大庙。”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的话题都离不开村子的历史。目测,村民们挖出的石碑大约有2米多高,碑额上刻着双龙捧珠。石碑上字迹只有部分依稀可辨。“重修永安寺碑……大明正德十三年岁次戊寅季秋上旬吉日立”。被村民洗刷干净的残缺佛像,汉白玉质地,高约1.2米,佛头和一只手臂已不知去向。 村主任庄克芝说:“这石碑都是今天刚挖出来的,就在村委会一旁的小路上。”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挖出文物的地点。“当时,佛像埋了大约有半米多深,我们拆了半个小房,才把佛像弄出来。一同出土的还有石碑的龟形底座。石碑则是在不远处的路底下挖出来的。” 庄克芝介绍:“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佛像和石碑都是村里的老物件,1963年发大水后埋在地下,就只知道大概的埋藏位置了。” 传说,以前南冬村有四座庙宇道观 村里出土佛像和重修永安寺的石碑,在村民们看来并不稀奇。村党支部书记李树才笑着说:“我们小时候,就常听老人给我们讲村里的故事。” 相传,南冬村以前有四座寺庙和道观,永安寺和关帝庙是规模最大的两个。“我们这儿传说有72眼浇花井,就是说的永安寺。当时的寺庙建的非常气派,围着寺庙还修建了专门供村民和僧人们浇花种菜的井,大约每隔50米就有一眼,一共72眼。算来围着寺庙走上一圈就得400来米,快赶上一个足球场大小了。” 出土的佛像虽然没了佛头,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佛,但它的传说更有趣。一位老者回忆:“之所以说佛像比永安寺还早,是因为它来村里时,这里还没有庙。”相传当时有四个壮汉不知从什么地方偷来了这尊佛像,用锄杠抬进了村子。可谁知佛像的主人也一路追到了南冬村,四个“小偷”一哄而散,佛像也丢在了村里。 当主家想把佛像运回时,奇怪的事发生了。不管是人抬还是车拉,佛像都纹丝不动,最后只好把佛像留在了南冬村。 
出土的石碑龟座。 县志中查出“永安寺”等相关记载 随后,记者仔细观察了石碑上的碑文,一面刻着重修永安寺的经过,不少字迹都已模糊不清,只能辨认个大概,碑文称“比丘僧普元其建置之”,“大明正德十三年岁次戊寅季秋上旬吉日立”,由此可知重修永安寺为普元和尚操持,重修年代“正德十三年”为公元1518年。碑背面则记载着“檀越芳名”,也就是为修庙布施的善主,刻有“本县东林寺智从……锦衣卫将军姚进孝”等数百人的名字。 在2000年出版的定兴县志《范阳风》中,记者找到了关于东林寺与永安寺的相关记载。定兴县“明以前的佛教活动较为繁盛。明代新建、重修寺院最多,民间留有‘明修寺、清修道’之说……” 同时,重修永安寺的石碑在南冬村出土也非巧合。有关南冬村村名的来由,相关的记载正是在该村永安寺碑文上考证的。南冬村“原名为南洞,元朝,彭、张、王等姓迁此定居,后由南洞演变为南冬。” 
《范阳风》中记载,东林寺又称贾岛寺。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以“推敲”二字闻名于世,是定兴人。相传贾岛削发为僧后返归故里,居住在东林寺,因此得名,定兴县城及该县平堽村均曾建有东林寺。永安寺在定兴也不止一个,固城的铁瓦寺又称永安寺,始建于正德九年,由僧人高德真募建。而南冬村重修的永安寺则比固城的晚建4年,由普元修建。 李树才说:“这些物件的出土,我们就是想看看,有没有人知道佛头的下落,或者有没有能人还原佛像的真容。要真能修好了佛像,也算为建设村文化广场增加些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