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热辣的天气成为人们谈论、关注的焦点。我市今年高温天气跟周边城市相比有何特点?与历史同期天气相比,保定的天气是不是更热了?持续高温天气是怎样形成的?酷热对经济建设和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面对酷热人力能不能有所作为?就市民关注的这些焦点问题,记者展开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现象:持续高温“烤”验人
6月20日以来,我市频频出现大于35℃的高温天气;6月30日上午,市气象台发布了今年入夏以来第12个高温预警信号。在火辣辣的烈日下,我们撷取了一组“热”镜头,记录城市热岛效应下典型的都市生活模式——
镜头一:保阜高速公路一期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摊铺机旁紧张地忙碌着,毒辣的阳光将他们的手臂烤得又红又肿,摊铺沥青的壮汉不得不穿起长衣、长裤。一名施工人员将测温计放在刚刚摊铺好的沥青上,温度计显示165℃!
镜头二:在各大商场里,空调、风扇等电器成为热销品。伴随暑假的来临,不少孩子选择到游泳场馆休闲降温;一些市民更是携家带口,三三两两涌入冷气开放的超市、商城购物避暑,或者干脆不在家开火而选择外出用餐。
镜头三:连日的高温,让银行员工郭女士感受着“冰火两重天”的滋味:居家和办公都在空调房,凉爽舒适自不必说;上、下班奔波劳顿,尽管“武装”了各种遮阳防晒的工具,依然是焦热难耐。
数据:持续高温历史罕见,保定地处高温中心带
据市气象台观测数据统计:6月20日至30日11天中有9天最高气温大于35℃,24日气温最高蹿升至40.1℃。高温持续时间之长,是我市历史同期罕见的。上世纪,60年代6月份同期曾连续出现7、8天气温高于35℃的记录;自70年代以来高温日数更多出现在7月份;80年代初特别是90年代6月份同期连续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态势,其中1997年6月14日起曾连续出现12天高温日。
据介绍,这次出现的高温天气不仅局限于我市,其波及范围很广。受干暖气团影响,除张家口北部、承德北部、秦皇岛外,河北省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连日达到35℃以上,其中保定、廊坊及以南大部分地区达到38℃以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最高气温都超过了40℃以上。此次高温天气的中心位于华北的中南部到黄淮一带,其中地处华北平原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一带温度最高。
解析:大气环流异常、“非典型”梅雨天气、城市热岛效应成极端高温诱因
据市气象专家分析,大气环流异常、“非典型”梅雨天气、城市热岛效应是形成此次极端高温天气的三大主因。
其一,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气候异常。近期,我国南方的降雨主要出现在江南华南;而北方地区则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受偏北气流控制,北方大部分地区基本以晴热天气为主,太阳辐射增强,蒸发作用加大,导致近地面大气明显增温。同时,位于中亚地区的大陆干暖气团近两天不断东移,目前已控制了长江以北大部地区。势力强大的大陆暖气团加上地面晴空辐射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方地区出现了这种大范围的极端高温天气。
其二,持续高温天气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非典型”梅雨天气相关。历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是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此时北方地区的天气相对来说不会这么炎热。反而是华南、江南南部一带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尽管今年6月20日以后,浙江、上海等地宣布“入梅”,但从目前的降水情况来看,上一周的主要降雨发生在江南和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典型。“非典型”梅雨天气,导致淮河以北地区出现了这种极端的高温天气。这种“极端”又表现在这段时间的温度接近历史极值,而雨带并非位于长江中下游而长时间居于华南江南。
其三,城市热岛效应也是极端高温的“罪魁祸首”。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生产、交通集中,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内燃机燃烧、机动车行驶等消耗能源的同时,都要排放一定的废热,使城市区域增加许多额外的热量收入。同时,城市规划建设使得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植被减少等城市化现象催生热岛效应,加剧了极端高温的酷热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