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具消费旺季的来临,各家具商场纷纷掀起了销售热潮。然而,消费者费力砍价后购得的商品,送到家后却变成了“高级”仿制品。家具市场正在上演绝版“偷天换日”。
昨日,市民王女士致电本报热线,讲述了自己在购买家具时遇到的“别扭”事。前段时间,王女士在我市某知名家具市场看中了一套名牌家具,几经与销售商砍价,最终以相对较低价格购得。然而货到家后却发现,商品虽然外观款式、颜色等与自己订购的家具一模一样,但给她的感觉却总是有点别扭。
“虽然看着总是感觉有点不太对劲儿,但当时我想也许是实物与样品存在一定差别吧。但是有位从事家具销售的朋友仔细看了我买的家具后,告诉我说是小厂家仿做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王女士说,她后来找到经销商理论,但对方一直不承认有这回事,直到把自己拖疲了为止,“这就算我交个学费吧,希望其他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随后,笔者走访了我市多家家具经销店发现,虽然都是连锁家具店,但不同门店往往存在不同的“销售策略”。在某家具市场,笔者看到的某品牌家具,在其他连锁店内的销售商对于其价格却相对“比较灵活”。即使相同款式、材质的商品,价格也可能会有一定浮动区间。
据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品牌对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店铺有着不尽相同的经销策略外,不排除极个别销售商大玩“偷天换日”的把戏。由于有的消费者一味追求低价,而为了保证赚取利润,个别销售人员往往采取从附近家具加工作坊定制仿制品卖给消费者的做法,而一般消费者可能很难识破。这样,经销人员一方面迎合了顾客大力度砍价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又赚取了更高额利润。
同时,该业内人士还表示,由于目前家具市场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优胜劣汰不是很明显,一定程度上导致个别经销商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因此,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家具前可以要求商家出示家具的质检报告,并注意报告的有效期(一般为一年),购买哪款家具就看该款商品的报告。此外,购买时一定要在合同(或订货单)上注明所购家具的品牌、材质、尺寸、颜色以及售后服务期限。
(实习生 刘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