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对宝宝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而预防贫血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预防孩子贫血,您能做到吗?
现在的孩子就像一个个“小太阳”,全家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各式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然而,不少平时大饱口福的孩子,却在医院查出了贫血。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贫血是“穷病”,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怎么还会贫血呢?但事实上,目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儿科门诊中,贫血患儿的比例仍然很高。这让家长感到困惑:“吃”、“喝”都上档次,有营养,怎么孩子还会得“穷病”?其实,营养好应该是指各种营养摄入均衡、适量。现代城市儿童贫血和饮食方式、生活习惯、营养结构以及卫生习惯等有很大关系。
在形形色色的儿童贫血中,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为多见,特别是两岁以内年龄段的孩子生长发育快,铁的需求量高,如果孩子挑食、偏食或饮食结构中不注重补充足够的铁,就容易引起贫血。有的孩子成天和“奶 ”打交道,整天喝牛奶、喝酸奶、吃奶油蛋糕,午餐、晚餐之后还要消灭一个冰淇淋,后果就是很容易患上缺铁性贫血。其实,牛奶中铁的含量非常少,即使孩子每天被灌满各种各样的奶制品,还是远不能满足对铁的正常需求量。宝宝4个月的时候,从母体带来的铁都快用光了,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含铁量都不够,应及时添加辅食,蛋黄是特别能增加铁质的食物,以后逐步的增加一些植物蔬菜、水果、杂粮,和动物性食物(猪肝、鱼肉等)。应该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特别要鼓励孩子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菠菜、豆制品、黑木耳、动物的心和肝以及牛肉等。
蛋黄虽然富含铁质,但只吃蛋黄也会贫血,有的孩子是名副其实的“蛋宝宝”,鸡蛋是宝宝的最爱,一天至少要吃三四个,连打饱嗝都带着“蛋味”,见着绿叶菜,要么不吃,要么含在嘴里不往下咽,咂咂味儿就吐了。如此“高蛋白”的吃法,小脸儿就是红润不起来,去医院一查,还真查出贫血来了,叫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贫) 。宝宝发生这种贫血,是因为缺少叶酸和维生素B12所导致的。患有巨幼贫的孩子,皮肤苍白,毛发稀黄,颜面稍有浮肿、精神不振,面无表情,食欲不好、呕吐、腹泻,且有严重舌炎。预防此病,要加强哺乳期母亲的营养,及时添加适合月龄的富含叶酸、维生素B12的辅助食品,叶酸以新鲜绿叶蔬菜、肾等含量较多,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肝、瘦肉、大豆中。
对于儿童缺铁性贫血,已众所周知,可是儿童也会有缺铜性贫血,却并非尽人皆知。在临床上,有一些被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儿童,给服铁剂,疗效总不理想,后来给予铜制剂,结果奇迹般地治愈了缺铁性贫血。铜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也是铁造血的重要辅佐原料,如果缺少铜,就会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和利用。缺铜性贫血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容易疲劳、生长发育缓慢、肝脾肿大、慢性腹泻等。为防治缺铜性贫血,需经常食用含铜丰富的食物。这些食物有动物肝脏、芝麻、大豆、豌豆、核桃、松子、蚕豆、葵花籽、菠菜、茄子、油菜、胡萝卜、扁豆等等。进食上述食物,如果肠道吸收良好,则一般不会出现缺铜的情况。另外多食含糖量高的食品能导致缺铜,因糖代谢过程中需消耗一定量的铜,对贫血患儿,家长应严格限制其进食过量的糖果、饼干等高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