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成了“香饽饽”
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保定市现有技工学校38所,每年毕业生约1.3万人左右。截止今年7月底,全市技校学生毕业9800人,就业9704人,就业率高达98%。
其中,最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专业是数控机床、机电类,这类毕业生已占到总就业人数的30%。从我市技校生就业去向看,本市占49%,北京市占24%,天津市占11%。另外,青岛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去向的毕业生占16%。
我市人才市场近日的几场小型招聘会上,技能型人才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在一些职业、技工类学校的招生现场,许多家长似乎也对孩子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较为看好。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技能型人才目前在市场上较容易找到适合的工作,只要把专业学精,就不怕没有‘铁饭碗’,干得好也许还能成为企业里的‘金刚钻’,能挣到比大学生还多的高薪。”
据市内一家技校的负责人介绍,该校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绝大多数试用期结束月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高的能达到一个月四、五千元。还有一些特殊技能工种如烹调师等,目前最高的月薪已达到1万元以上。
据悉,为了方便用人单位和技工类学校的对接,今年7月份,我市开通了“保定职业培训网”(www.bdzypx.com)。这个平台的人才库中提供了我市所有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学生的资料,各地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留言,并从人才库中选取相关专业的合适人才。
技工缘何如此热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我市技工学校大都附属于行业或国有大中型企业,毕业生主要以本系统内和本厂分配为主。近10年来,技校不包分配,加上企业和行业大幅度“减员增效”,以及受一些企业重文凭轻技能等因素影响,技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困境。为此,许多技校招生数量越来越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由原来的被动安置、一个企业干到底转变为自主择业和流动择业。现在,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员工,已不再受本企业或本系统就业形势影响。由此,读技校掌握过硬的操作技能,靠“一招先吃遍天”又成了不少学生的新取向。
而不断根据市场与企业的变化和需求,来调整学校办学专业和课程,创办了一系列行业性很强、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新专业;与用人单位进行“订单式”合作,即按照企业的需要定量招生,保证学生没进校门就基本敲定了毕业后的出路等是目前我市技工类学校、职业培训类学校保持高就业率的两个重要原因。
专家分析称,就技校毕业生而言,绝大多数没有门户之分、岗位高低贵贱之分,从学校走向社会有适合所学专业的岗位就可上班,考虑就业是否体面者较少,这也是目前人才市场上出现技工热的重要的内在因素。
规范技工市场、合理调配供需
据介绍,随着技工热的兴起,部分此类学校的招生宣传也逐渐开始夸大其词。为了严堵虚假宣传漏洞,我市相关部门已实施了广告词备案制度,也就是说,各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在媒体刊发广告,必须提前进行登记备案。同时,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每年都要对这些学校进行“体检”,并建立警示制度。根据师资、教学质量、实习场地、举报等评定优等、良好、合格级别,对存在问题较多,不及时纠正的学校予以红、黄牌警示,亮出黄牌的学校要停止招生,限期整顿。亮出红牌的学校将被停止办学,撤销办学资质,同时向社会曝光。这种严格而规范的管理措施,不仅有效地维护了技工学校学员的合法利益,而且净化了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环境,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据了解,我市技工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存有问题。其中办学经费不足是大多数技校共同的难题,不少技校校园狭小、校舍简陋,一些县市的技校招生困难。
实际上,近年来我市技工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出现一定程度的供需矛盾。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仅长城汽车股份公司、立中车轮制造公司、向阳航空精密机械公司等企业年需求技工人数就达到2万人,这与每年仅1.3万人的技校毕业生相比尚有不小缺口。且我市培养的1.3万名技校毕业生,只有49%的在本地就业,全市技能型人才需求每年相差不下1.5万人。可以说,本地生源不足已成为发展技工教育的瓶颈。
有关专家建议,城市化需要工业化带动,工业化离不开一大批岗位操作人才。我市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尽快提高职教能力和水平,满足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人力需要。同时,我市技工类院校应该更加突出人才的特色培养,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各类技校应保持与新型产业同步发展,通过订单式和定向式等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更加满意的专业操作能力强的人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