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参加国庆阅兵陆军学员方队的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352名官兵乘火车返回石家庄驻地。
在今年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方队中,石家庄人民不会忘记,紧跟在三军仪仗队后面的陆军学员方队,从解说员的解说词中,全国人民都记住了他们来自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他们精神饱满、步调一致,14个排面整齐划一地通过阅兵台,向世界展示了我军高素质初级指挥军官的风采。10月5日,当他们圆满完成受阅任务回到石家庄,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他们。
大部分都是国防生
此次受阅的陆军学员方队总共352人,其中队员350人,领队2人。和其他方队不同的是,他们中60%以上是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国防生、“4+1”学员。而有这么多的国防生参加国庆阅兵,这在共和国阅兵史上还是头一次。
为了保证队伍整齐,352名受阅队员经过了严格的挑选。他们的身高全在1.80米左右,体重65公斤左右。而就是这么一个高学历高身材的陆军学员方队却被阅兵村誉为“眼镜方队”。因为,这支方队中45%的队员戴着度数不等的近视眼镜。由于阅兵不许戴眼镜,所以在训练中,戴惯了眼镜的学员们就只好摘下眼镜进行训练。由于视线模糊,他们时不时地皱眉、眯眼,可队列训练却要求注视40秒不眨眼,为了练眼神,大家就盯着一处东西练睁眼,开始队员们常常练得“泪流满面”,直到最后练到目光有神,能注视一分钟不眨眼。说起视线模糊状态下如何摆臂、踢腿、标齐排面,一位佩戴眼镜多年的学员告诉我们:“没有诀窍,全凭5个月来天天训练中形成的一种感觉。”
352人的方队,行进间必须保持头线、胸线、臂线、脚线、纵线、斜线等数十条直线不变形,像刀削的方块平稳向前移,正步96米、128步,必须做到毫厘不差、分秒不误。为实现高标准和要求,官兵们把军校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他们发挥知识密集的优势,潜心钻研,先后研制了“手腕固定器”、“摆臂固定器”、拉线器、阅兵观摩车等训练设施器材,有的还被其他方队借鉴。摸索了器材限制法、方向变轨迹图法、整齐训练“四觉法”、排面精训“十招法”等训练方法,有效提高了训练效率,铸就了这支高素质的方队。
喊出了全军第一声“敬礼!”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胡锦涛主席坐车检阅我军时,受阅部队中那一声声高亢嘹亮的“敬礼”声,可你不知道,胡锦涛主席此次阅兵中听到的第一声“敬礼”来自陆军学员方队领队孔德玺。
“敬礼!”10月5日,在步兵学院宽阔的操场上,刚刚归来的孔德玺再次为我们喊出了那刚劲有力的“敬礼”声。
“此次阅兵分阅兵式和分列式,陆军学员方队是阅兵式中的第一方队,所以当胡锦涛主席坐车进行阅兵时,我向方队喊出了全军第一声‘敬礼’口令!”提起这一经历,孔德玺非常自豪。
能够成为方队领队,孔德玺和同为领队的陈海亮感到非常幸运。这两个同为80后的国防生,身高同为1.83米,体重同为70多公斤,当他们同时站在我们面前时,看起来就像一对双胞胎。方队进行检阅时,他们就站在整个受阅方队的最前面。“作为整个受阅方队的领队,我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后面方队的整齐,从调整线到敬礼线一共210米,我们必须准确掌握每一步调,发出正确口令。”陈海亮说。
两个小伙子拿出了比队员们更多的时间来训练自己,他们告诉我们,当方队经过阅兵台时,他们同时向方队发出“向右看”的口令,而这个口令的喊出两个人全凭默契,没有任何暗示,就为这个他们练了不知多少回呢!
没有看到天安门上的首长
“虽然我们经过天安门,并向天安门敬礼,但其实,我们谁也没有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首长。”参加受阅检阅的队员周冲这样告诉记者。
周冲就站在方队第一排右数第14个,在阅兵村经历了长达5个月的训练,10月1日凌晨4点,周冲就和队员们一同赶到天安门广场附近。到9时30分,作为分列式阅兵中的第二方队,陆军学员方队开始经过阅兵台,东华表到西华表之间共96米,按规定他们正步128步,“当时,我们的注意力都在标排上,别看我们的头都甩向右边,但其实我们谁都没有看到天安门上的首长,不过就是这样,我们也很激动!”周冲说道。
回想起在阅兵村的日日夜夜,队员们都很激动,那些日子里,大家光练正步训练,每天就要走19600多步、15公里,流汗2.5公斤。周冲在参加阅兵之前是一个成为国防生只有三个月的新生,没有踢过一次正步,可就是这样,每天从凌晨5时到21时,他和队员们一同艰苦训练,最终站到了方队的最前沿。所以,虽然没有看到阅兵的首长们,队员们心中仍然十分激动,他们的付出换来了回报,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军队的风采,看到了我们的国威、军威,这就足够了。
“我目送我们的方队迈过广场,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们圆满完成了学院党委、军队党委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当方队队长张文勇对我们说起这段话时,我清楚地看到了他再次湿润了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