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对于一年一茬靠天吃饭的涞源县广大农村来说,已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季节,大地又呈现出一片寂静与荒凉。而位于县城北部的金家井乡王家井、北坡底村的山坡上、河滩里却格外热闹,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铲车、挖掘机在司机的熟练操作中推挖着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山坡、河滩。这是涞源县争取国家、省、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的一个。
涞源县是一个全山区县。辖区面积2448平方公里,虽然面积大,但适于耕种的面积少,而且地块小、土层薄、地力差、水资源匮乏,人地矛盾比较突出,人均耕地仅有1.51亩。
小规模开发:从“手绢田”到稳产田
在整地、造地中,该县北石佛乡红泉村开创了先河。1990年以前,该村农民在“酸菜搅粥三把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生活中苦熬,每年靠吃国家返销粮度日。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支部书记马贵自筹资金带领村民向荒山沟壑宣战,用坚忍不拔的毅力,靠铁锤和镐头改变着自己的命运。经过近10年的苦战,红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沟壑变成了梯田。1999年,该村被国土资源部定为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并获得了资金支持。现如今,红泉村耕地由原来人均1.1亩的“手绢田”增至人均2.2亩的高产稳产田,人均占有粮食由1990年前的100公斤增加到400多公斤,人均果树200棵,材树3000棵。
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土地使用率
1999年,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涞源县掀起了土地开发整理的热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开工建设的拒马河涞源县城段综合治理、在建的张石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需占用大量的土地,这又加剧了人地矛盾。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该县充分发挥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用足国家相关的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据了解,该县今年组织实施的金家井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中央级投资项目,总投资1576.83万元,涉及土巷口、南坡底、北坡底、寨沟门四个村,项目总规模8600亩,项目完工后可新增耕地1500亩。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220万元。
在金家井乡北坡底村土地整理现场,看着铲车、挖掘机将自家的6亩多地整理的又平又整,58岁的候金学高兴的合不拢嘴:“这下好了,再也不用为地里种啥啥不长发愁了。”
该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负责人发自肺腑地说:“搞好土地开发整理,不仅是实施“富民工程”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土地整理项目消除或减轻农业用地条件上存在的缺陷,让农民切实从中得到实惠。”
十年新增耕地21632亩
十年来,该县先后组织实施了27个土地整理项目,累计投资1.08亿元,项目建设规模达60430亩,新增耕地21632亩。
施工中,他们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进行平田整地、修建田间道路、配套水利设施,为山区百姓整理出了一块块稳产田、高产田。该县被国土资源部选定为全国20个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之一,并连续九年荣获省级土地开发整理先进县。(通讯员 王家峰 温勇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