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是谁将蓄意的砖头砸在良知脸上

2009-11-25 09:38

编者按

21日晚,《河北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乐倩在自己居住的居民楼下突遭凶徒毒打,被殴致伤,事发原因被疑是舆论监督报道。此事一出,四海皆惊。短时间内此事引发了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的集中关注。砖头、鲜血、毒打……这些字眼,正是邪恶对良善的戕害;而“叫你报”的叫嚣缘起于新闻舆论监督,则是邪恶向良知的挑战。此时此刻,“谁来保护媒体人的权益和人身安全”的话题变得愈加凝重,我们不禁要质问:是谁把蓄意的砖头砸在良知脸上?(昨日本报A03版,今日本报A03、04版)

在我国,只有三个职业有自己的节日:教师、护士和记者。他们的职业被人们赋予了敬意和期许。而记者更是以“新闻的灵魂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之精神,“如探照灯般将某些阴暗角落曝光得如同白昼,又如医生般把社会躯体上的溃烂之处袒露给公众”之担当,被公众寄予厚望。说到底,记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的守望者,代表着良知的力量与正义的精神。

因此,当歹徒在“叫你报!”的叫嚣中,用蓄意的砖头拍向这位报社高管时,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女新闻工作者痛苦的呼救声,更有权利被破坏、正义被践踏的声音。公众无法想象,经历恐吓威胁、诋毁谩骂之后的媒体人,假如就这样被歹徒任意毒打而凶手又不能被绳之以法,那其用生命捍卫的良知和正义又将安放何处?

毫无疑问,歹徒的暴力行径是有备而来,甚至蓄谋已久。而最大的原因,或许正如受害人所言,是“舆论监督和维权的报道,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一些单位或个人,还未能以正面的心态,深入理解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只是将报道内容停留在浅层次的“负面影响”和“曝光”的认识上。

其实,对于任何一家有责任、有道义、有担当的媒体来说,其所做的新闻报道,无非是还原真相、解民生之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而已。对各类追踪事件,都会保持基本的冷静,用尽量客观、公正、建设性的态度,给予双方当事人充分的说话空间。这其中,既赋予了犯错单位或个人改错纠偏的机会,又给他们提供了展示单位精神或个人魅力的平台,并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整个社会进步力量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讲,任何新闻报道,无论是对单位、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善莫大焉”。

怕就怕在,犯错单位或个人不能深刻地自我反省,对诸如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管理瑕疵、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视而不见,反而一股脑地将自身之错归结到媒体报道上,找媒体“算账”,甚至不惜代价恣意侵犯媒体工作者的人身权利。这样是非颠倒的逻辑和暴力行径是令人不齿的。

笔者希望行凶者能在良知的感召下早日投案,毕竟在严密的法律之网下,在浩荡的民意追讨声中,其结局只会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李丽芳

■媒体人视角 如果记者放弃良知和正义……

这些年记者或遭暗算或遭打击报复,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细数身边,记者遭遇暴力事件几乎已接近“常态化”了。更有甚者,还出现了进京抓记者、公函骂记者事件。记者权益受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难怪有保险公司将记者视为高危职业群体,保费较其他行业要高。

一些新闻记者的权益受到侵犯,从另一角度看,恰恰说明记者这一职业的重要和荣耀,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屈直,笔下有毁誉忠奸”。如果记者放弃良知和正义,或与资本媾和,或向权力献媚抑或与丑恶沆瀣一气,这样的黑心记者,往往是不会被打的。

此事件背后隐匿着一个沉重的共性话题——如何保障媒体人自身的权益?

今天,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的守望者,在利益多重、各种矛盾并存的社会中,记者的监督作用日益凸显。在社会组织仍不发达、公共空间尚不成熟、信息沟通亟待通畅的社会背景下,记者成为百姓的代言人,更多承担着社会的重托。


漂亮

酷毙

雷人

鲜花

握手
来自: 河北青年报

全部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