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根据“地球一小时”活动开展的“低碳生活周”进入第三天,主题为低碳出行——选择公交,少开一天私家车。不少市民积极响应,与记者交流低碳绿色出行的经验,并表示今后要使低碳出行成为常态,为环保多出一份力。
24日上午,在东风路一处报刊栏前,田伟正聚精会神地阅读关于“低碳生活周”的报道。对关注“低碳”的他来说,公交车和自行车是自己和家人外出的首选工具。“2008年,保定和上海一起入选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我市正在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上积极探索,作为一个保定市民,‘能走路就不坐车,能坐公交就不开车’是我们为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所能做的一点贡献。”田伟说。
市民王皓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平时都是自己开车的她今天特意坐了公交上班。她表示,不少人虽然知道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但仍然难舍轿车为出行带来的便利,“自己开车的确很省心,不用等公交,也不怕赶时间打不到出租车着急。但为了环保,在条件允许时还是应该少开车。”同时她希望能加强我市公交路网建设,让公交线路更发达,“如果坐公交车更方便,那么选择坐公交车的人自然就会多起来。”
市绿色环保协会秘书长王朝阳告诉记者,现在国际环保界有一个新名词:“碳足迹”。 指的是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讲就是指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自然资源消耗得多,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人们日常生活中,开灯、做饭、洗澡、上班、旅行,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碳足迹’。因此,在节能减碳过程中,个人的碳减排也显得至关重要。就出行来说,坐飞机、私家车、公交车、自行车、步行,哪种方式的排碳量少,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尽量选择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真正把‘低碳’由理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对于环保有很重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