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邸志永 通讯员赵伟清报道:20多年步行近3万公里,送医上门37504户次,舍药43306份,义诊病人163103人次,在这份不完全的统计里,不难理解古稀老人申祥瑞为何自号“愚终”
望都县有个“傻老头”
在望都县有个家喻户晓的“傻老头”。提起他,人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他看病不要钱。这个“大好人”就是年近八旬的老人——申祥瑞。
“只给病人解除痛苦,不从病人身上发财”
初见申祥瑞,一身褪了色的绿军装昭示老人朴素的生活。自1967年开始义诊舍药,至今已43载。利用祖传娴熟的医技(擅长中医外科和针灸),申祥瑞甘愿奉献,被人称为“傻老头”。为此,申老笑笑之余,自号“愚终”,意思是“傻傻”奉献到终了。
在老人居住的老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贴在门口上醒目的对联:“奉献意志坚如铁,岂容铜臭污灵魂”、“一心奉献永不变,两袖清风贯始终”、“有银针妙药以救人为本,做共产党员要奉献当先”等对联,这些对联是申老对患者的承诺,也是自己的座右铭。
“我原来膝盖疼,走不了路,申医生给治好了。现在妻子得了半身不遂,又来找申医生,他针扎得好,还不要钱。这样的人,现在真是不多了!”带着妻子来看病的南无村民问金勇感激地说。“只给病人雪中送炭,不给病人雪上加霜;只给病人解除痛苦,不从病人身上发财。”申祥瑞的话朴实无华。
“我是党员必为民,克己奉公献丹心,以白求恩做榜样,思德楷模更遵循,雷锋精神永光大,先烈遗志要继承,共产主义干到底,奋斗终身意坚贞。”看着申老自作的诗,一个优秀老党员的光芒耀眼而闪亮。
“有病人求到你,一定别拿劲儿!”
申老在职时,利用业余时间,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义诊舍药活动。退休后,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义诊活动中。他每周一、三、五送医上门,二、四、六、日在家应诊,没特殊情况不出门,必须外出时(开会、办事)在门上挂牌,注明去处及回来时间,并且做到了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有求必应。
由于申老不会骑车,一般近的步行,远的就坐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据他回忆,1998年的腊月十九,一病人家属开着自家的拉货车接申老到清苑县的大魏庄,给病人扎针后,这个叫赵登毕的老人当下就能吃东西了。为进一步巩固医治效果,不给病人家添麻烦,申老就住在了该村自己的外甥家。第二天回来时,申老是由病人家属找的一个拉货的摩托三轮车捎回来。这个三轮车分两层,申老在里面坐不下,躺着又占不下,最后蜷缩在里面颠簸10多公里地,天黑才回到家。疲惫的申老吃过晚饭后就睡着了,谁知晚上8:30又有人来找他,东关的左善宝昏迷了,老婆流着泪来找他。申老披衣而起,边走边系扣子,鞋带都没顾得上系,扎了急救针,病人转危为安后才离开。
“有病人求到你,一定别拿劲儿!要是病人能拖到天亮,谁会晚上麻烦你?”申老告诉笔者。由于申老的儿子、女儿都住楼房,都让他过去住。“不能过去,病人来了找不到那儿,即使找到,腿脚不方便的也上不去楼……”老人憨厚地说。
“为了病人,我甘愿死而后已!”
在老人家里,一本一尺多高的记录簿内,记载着老人自1986年以来,他送医上门37504户次,舍药43306份,步行(不会骑车)56336里,义诊病人163103人次,其中2064人次是中断吃饭诊治的。让人无法想象,老人自1967年就开始义诊舍药,如果再加上那20余年的统计数字,将会怎样的惊人。
癫痫、脑瘤、褥疮、遗尿症、胃下垂、咽喉麻痹……面对诸多疑难病症,申老虽年事已高,但是他始终在摸索创新。
“我想攻克癌症,癌症真是很难治,我接触过几个癌症病人,只有一个脑瘤的好了。”申老面色凝重地说。对于他的病人,他始终追踪询问。申老不求别的,只求病人病好后,给他个回信,他就放心了。虽然凭他的这些“绝招”,要想发财应该没问题,但他始终秉承父亲的传统——义诊舍药,坚持送医上门。
申老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是雷锋的一句话。我也要向雷锋学习。为了病人,我甘愿死而后已!”
“傻老头”申祥瑞,傻的可爱,傻的可亲,傻的让人感动,傻的令人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