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2010-5-7 09:44

■“农民工子女求学”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李泓帅 张倩报道:上下学没有父母接送,自己做饭洗衣,趴着饼铛写作业,——

■编者语

  这些流淌着农村血液的孩子为了融入城市脉络,越来越多地从五湖四海追随父辈来到城市就学、生活——他们被冠以一个统称“农民工子女”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保定市也同样散落着一群这样的孩子。和城市子女一样,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他们同样需要关爱和呵护。本报特推出“农民工子女求学”系列报道,记者从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和学习成长等方面将这群生活在边缘的孩子们拉到读者的视野中,希望能给他们带去一丝温暖,希望能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自从2004年成为南市区唯一一所进城务工子女定点小学后,南关小学的务工子女比例由最初的30%直线上升到如今的80%,据该校副校长白少红介绍,在一二年级中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90%。那么,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在古城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呢?

  生在新疆一口粤语的河南孩子

  进城务工者为了养家糊口走南闯北,在他们的孩子身上也因此出现了只有在黄宏的小品《超生游击队》中才可能发生的故事。南关小学就有一名学生老家在河南,出生在新疆,却操着一口地道的粤语,现在又吃着保定的驴肉火烧。

  农民工子女随父母游离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同时也在落脚的城市里颠沛流离。2003年跟父母从以酿皮闻名遐迩的陕西汉中来到保定的贾瑞,7年间已搬了9次家。他们从酿皮里挣得一日三餐,却又因酿皮居无定所。因为每天都要四五点钟起火做酿皮,鼓风机的轰鸣声里总掺杂着房东睡眼惺忪时的抱怨,并最终无可避免地演变为一次又一次或委婉或毫无遮掩的驱逐。搬家多了,贾瑞成了小有名气的活地图,也失去了固定的玩伴儿。

  “自己不做饭就得饿着”

  清晨醒来时父母为了生计已奔波在外,夜里入睡时父母也许刚刚收摊,正在回家的路上。在热闹的城市里,进城务工子女却已习惯了这样的孤单。

  “在菜市场转一圈见到的家长够开好几场家长会。”一位老师说。作为父辈的农民工为了在城市谋生,获得种地务农难以达到的经济收入,大多从事着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苦、累、险工作,起早贪黑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父母忙,自己不做饭就得饿着。”六年级的尤雅芬并没有因幼小的肩膀已撑起了家庭的一角而感到委屈。除了接送同在南关小学的弟弟上学外,她每天还要准备姐弟俩的午饭。

  受访的十几名孩子中,有一大半既会炒菜又会烙饼,尤雅芬还曾邀请要好的同学回家切磋厨艺。“她们说我做的饭很好吃。”雅芬说话时,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依旧难掩孩童得意的神情。

  二年级的红红与妈妈租房住,但除了每月里的少数几天能偎依在母亲怀抱像同龄孩子一样撒娇,平日里陪伴她的只有小狗。这个只比案板高一些的小女孩还不会像学哥学姐那样自己做饭,于是,方便面泡火腿肠就成了她不变的一日三餐。

  大多没有爸妈接送

  据了解,保定市每区均各有一到两所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小学和定点初中,这些孩子只能挑其中一所就学。相比市区孩子上学拥有更多的更方便的选择机会,他们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上学路上。

  然而,南关小学校门口极少堵车,因为除了一二年级,孩子们大多没有爸妈接送。放学后,不少路远不能回家的孩子,则要在市场上找到父母。在嘈杂的叫卖和讨价声中,盛菜的塑料泡沫箱、养家糊口的饼铛甚至马路牙子都能成为他们写作业的书桌。

  刮风减半,下雨全完,为了一口食一个窝,外来务工者几乎竭尽精力。一名一年级的小女孩,曾拉着白少红校长的衣角说:“老师放学去我家吃面吧,我家的面可好吃了,我给你便宜一块钱。”也许是父母叮嘱孩子拉拢生意,也许是生活的艰难让他们早早便知道为父母分忧。

  由于家庭条件差、家长整日忙于生计,有的学生一年到头穿一件T恤,只是冬天外面再多套一件棉衣,衣服脏得看不出本来面目;没有手套,家里又没有暖气,有的孩子手冻得皲裂、流脓;有的孩子深秋了还穿着塑料凉鞋。为此,学校成立了“爱心小屋”,老师和周围社区捐助了不少文具和衣物,温暖着这些孩子的身心。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漂亮

酷毙

雷人

鲜花

握手
来自: 保定晚报

全部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