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苑竹

五一前后,正是蟹肥虾美的时节。天刚蒙蒙亮,南二环水产批发市场就热闹起来。唱称的,卸货的,装车的,一派繁忙景象。
忙碌的人群中,一中老年男子不时穿梭其中,看看春子家刚到的皮皮虾成色,问问小丽家新上的梭鱼数量,得空再跟连夜开车拉货回来的老李聊上几句。
看他略显粗糙的脸颊爬满岁月的沧桑,极普通的蓝布夹克上有不少折皱。单从外观看不出他与普通鱼贩有什么不同。然而,他走到哪儿,立刻迎来人们尊敬的目光,不时有年轻人询问明后天各类水货的行情。
这个外表极普通的老头儿,名叫张孟强。眼前这些贩货和讨教的商户跟他没有一点经济上的往来,然而却又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天发货时刻必到,一年三百六十天,无冬立夏,几乎天天如此。
什么力量让他这样乐此不疲?张孟强心中有个放不下的结:报恩,让更多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张孟强老家在安新县同口镇北曲堤村,兄弟姐妹6人,从小家境贫寒。1974年,20岁的张孟强经历了人生第一场考验。顶梁柱般的母亲突患重病,父亲身体不好,姐姐在外地上学。下面是8到15岁的四个弟妹。灾难降临,是乡亲们伸出了援助之手。邻居借来三辆自行车,绑上小拉车,连夜紧蹬赶到保定的医院。全村人你一块他两块地凑了2000多块钱,揣在张孟强身上。母亲走了,没过几年父亲也走了。6个孤儿成了北曲堤村乡亲们共同的孩子。在东家一口米西家一碗菜中,张孟强带着弟妹们一天天长大。
从卖小鱼虾开始,张孟强学着赚钱养活弟妹,渐渐地生意越做越大,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也变成了年近六旬的老张。摆脱贫困的他,始终没忘乡亲们的恩情。
为村里修高标准柏油路,建质量最好的学校,他二话没说,一下子就拿出200多万元。乡亲们进城看病或有个大事小情的来找他,总是尽力帮助。那天,会计告诉他,这些年光是为乡亲们看病办事搭进去的钱,累计达到90多万元。老张笑笑:都过去了。
除了救急,老张还有个心思:带领乡亲们致富。
于是,老张当起了“校长”——保定水产黄埔军校的头儿。凡是乡邻子弟投奔老张,一律全收。老张为他们设计了生意三步曲:第一步,到老张的水产公司打工,管吃管住,教技术,还发工资;第二步,老张赊货,徒弟们独自经营,挣了钱,还货款,赔了钱,货款免;第三步,翅膀硬了,放单飞,长了本事的徒弟,老张帮着他们建自己的公司。
26年来,老张的“教学成本”不谓不高:先后损失货款四五百万元。而“教学成果”也颇丰,称的上是“桃李满天下”:全国北方水产经营户绝大部分出自老张门下,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青海、新疆等地的水产商大多操着地道的白洋淀乡音。北曲堤、南曲堤、关城……过去这些白洋淀边上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如今走出了几十个上百万资产的水产商。
张俊青兄弟二人最早出来跟老张“学艺”,如今弟弟在石家庄市水产业做生意,张俊青在北京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华水产商会年轻的副会长。
一年又一年,一拨又一拨,老张的公司常年有乡亲子弟打工学习。如今,一千多徒弟遍布全国各地,光北曲堤村就有几百号人从事水产经营。富裕起来的村民们都说沾了老张的光。
“不会做买卖,也得拉抻一把。”老张还在村里投资建了泡沫厂、水产加工厂和种养殖农场,让更多的村里人上班挣工资。为了让村民长期受益,把厂子办好,老张把大部分股份无偿给了聘来的管理者。“不求回报,只为给乡亲们增加个挣钱的道儿。小时候咱穷过,人家帮过咱,不能忘。”老张朴素的话语,透着农民的纯朴和善良。
身为家乡社会福利院的名誉会长,除了出钱,老张还定期去看望照料老人们。与老人们聊聊天,唠唠家常,并送上点心、衣服等物品。老张说,父母走的早,健在的老人就是自己的父母。他像儿子一样常年照顾三个孤寡老人,冬有棉夏有单,米面粮油更是准备充裕,临走总也不忘再放上几百块钱。数十年如一日,直到老人们先后离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张还常把这话挂在嘴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