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村到城镇,从土台子泥房子到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从外出务工到回乡创业……这些由外而内的变化,悄然改变着涞源这个山区贫困县的面貌,也改变着数万百姓的生活。
10年间,全县共有6万余人迈出搬迁的脚步,走向了城镇,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生活。这些变化得益于涞源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和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同时,这一切也彰显着城乡统筹发展给山区农民带来的深远影响。
政策驱动
30多岁的李称心是北石佛乡红泉村人,原来一家人在碾盘沟自然村住着3间土房,孩子上学每天要走2公里多山路,全年收入不过3000元。2002年,他从县扶贫开发局拿到1万多元的补贴款,在红泉村盖上了新房,一家3口搬进宽敞明亮的房子里。他说:“搬下来之后,只要想挣钱,就有很多门路。村里有个氢钙厂,我买了一辆三轮车到厂里拉石头,一年少说也能收入7000多元钱。”
涞源县共有285个行政村、1079个自然村,山区百姓脱贫任务艰巨。县委书记赵志栋说:“让山里百姓搬出来,在原居住地发展生态经济,是百姓脱贫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来,该县把扶贫搬迁、合校并点和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统筹考虑,集中建设和利用公共资源,多渠道开发致富门路,使搬迁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依山傍水,街道整齐、楼房矗立,处处彰显着山区小镇的气质——这便是该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东团堡乡。人们怎么也不会把这一景象和10年前的土坯房和旧街巷联系起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该县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县18个乡镇、办事处都有一条代表本乡镇特色的商业街、集贸市场、文化广场、卫生院、中心小学,冰箱、电脑、洗衣机等大件电器也有专卖店。公共资源向小城镇集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了小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了吸引力。据统计,每年向小城镇搬迁人数占全县搬迁总数的20%。该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妥开祥介绍:“目前,全县共投入移民扶贫财政资金3089万元,配套资金1123万元,搬迁2035户、7088人,新建了以富丰新区为代表的移民新村13个,消灭自然村39个。”
产业拉动
梁亮原来是东团堡乡梁家庄村的村民,现在已经搬迁到涞源镇丰乐村,并且在奥宇钢铁公司上了班,月收入2000多元。他说:“现在两个月的收入比原来一年还要多。”丰乐村支部书记曹雪龙介绍:“自从奥宇钢铁公司落户丰乐村后,在村里临时和长期落户的就有100多户、400多人,90%都是奥宇的工人。”奥宇钢铁公司是目前涞源县投产的最大的钢铁企业,安排职工2000多人,成为该县立县富民的支柱企业。
如果把产业比作磁场,涞源县近年打造出多个像奥宇这样的磁场。白石山旅游服务区、空中草原景区、怡然生态园、独山城矿区、杨家庄矿区等十几个龙头企业和与之相应的产业隆起区,容纳了来自乡村的劳动力,成为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热土,促进了偏远山村人口向产业优势明显的主村、乡镇和城镇的转移。
据了解,该县有45000多人在县内各大企业就业,年创造社会效益6亿多元。不断壮大的产业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到产业隆起区就业发展。
城建促动
从9.17平方公里到14.3平方公里,从两横一纵到五横五纵,从单一布局到一城三区,从一条商业街到商业体系,10年中,涞源县城建设的量和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两年,该县先后投资6.6亿元,建设了城区5条道路、综合管沟、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文化活动广场、生态公园等一批市政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百姓尽享发展带来的实惠。今年,在建的县医院、长途汽车站等市政设施,将进一步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力。
仲建军原来住在杨家庄镇浮图峪村,现在搬到了县城康泽园小区。他说:“原来在矿区跑运输,现在县城的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好多邻居都搬到县城。这不,我也买上了楼房,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该县一房地产公司销售人员说:“涞源的房地产发展很快,但大部分购房者不在城区,现在农村买房的人特别多。”据了解,近5年来,该县新建小区53个,其中60%的住户来自农村。
10年来,该县城区人口新增3.5万人,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承载力,为农村人口搬迁转移提供了舞台和动力。孙二东是从东团堡乡大道沟村搬到县城的,他瞄准旅游市场,开了个“桃木疙瘩”柴鸡蛋专卖店,3年下来,生意十分红火。他说:“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好形势,让我这个农村人在城里致了富。”
李秀丽 温勇立 王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