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建社
又到了5月12日汶川地震纪念日。
2008年,我作为一名亲临汶川灾区参加医疗援助的医务人员,曾感受到有生以来最大的震撼,这震撼来自于灾区的所见所闻,抗震救灾中升华而成的那种无私无畏、救死扶伤、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友爱互助、团结一心的精神,成了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救死扶伤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宗旨,奉献是我们的职业操守,危难时刻,我们担当责任。2008年5月14日13时42分,一个庄严神圣的时刻——我作为保定赴川医疗队队长,举起“保定市抗震医疗队”的队旗。那一刻,我们22名医疗队员有了神圣的担当:我们担当着保定市委、市政府的重托,担当着1100万保定人民对灾区的大义与大爱,担当着保定市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在德阳灾区,我们到达30分钟后就站到了手术台前,是三支河北医疗队在灾区所做的第一台手术。为保证医疗质量,我们共同研究制定每个伤员的治疗计划、手术方案,我们的队员来自7所医院,队员一见如故、配合默契。设备简陋,器械短缺,我们就想方设法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手术。设备出现故障,我们就自己动手修理,队员们每天睡眠时间多的5小时,少的只有2个小时,手术从早8点开始直到次日凌晨甚至更晚。在灾区16天,我们共收治160名伤员,两次护送172名伤员到石家庄,抢救重伤员75例,手术34例,手术全部取得成功,无死亡病例。
生死考验中,我们表现出了职业特殊的使命感,我们能吃苦、能战斗、能忍耐、能奉献,用医者的德举善行传播社会的大义大爱。灾区条件艰苦,最考验人意志的还是连续不断的余震和可能的水患、疫情,整个灾区被紧张的气氛笼罩着。在一次6.2级的余震中,大家表现镇定,没有一人临危退缩,成功为全身多处骨折的病人完成手术。
救治灾区伤员,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用特别的爱心抚慰伤员的心灵创伤。我难忘13岁的张鹏,因家中很多亲人在地震中遇难,到医院后,他一直沉默不语、两眼总是泪汪汪的;我清楚比骨折更重的伤在心里,我每天亲自给张鹏换药,和他聊天,对他进行心理疏导。2008年5月28日,队员们捐款购买了500多元的食品和衣物,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送到张鹏病床前,我拉着张鹏的手说:“孩子,这是我的通讯地址和电话,我就是你保定的亲人,有困难找我,好好上学,没有学费我帮你!”第一次,张鹏的脸上现出了笑容。
汶川地震过去两年了,那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歌,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一幕幕演绎人性尊严与伟大的故事,至今还鼓励鞭策着我,并已成为永志不忘的精神记忆,激励我在为人民服务的健康事业中不断担当责任,负重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