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顺兰 苏兰生 通讯员 王新平
技术与经济从来紧密相连,有时就是因与果的关系。
探究巨力集团的成长,给人们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一种技术,铸就一个企业
成功没有秘诀,但总能找到原因。解读“巨力速度”,让人看到,拥有迫切创业的激情,终有兴业机会。
今天的巨力集团,是两个人靠2000元创造的财富神话。创始人杨建忠、杨建国两兄弟的创业,也历经了和其他成功企业发展所相似的千辛万苦。1985年,两兄弟刚满20岁,那时只是徐水县南邵庄村的普通农村青年,他们创业起步,凭的是亲戚传授的一个小发明。
就是靠这个小发明的星星之火,点燃了两个年轻人的创业激情。他们在自家小院里鼓捣起一家小工厂,开始生产起钢丝绳插套机产品。
当时,村庄里还几乎没有工业,两人有了这种技术,下决心干一件属于自己的事业,靠东拼西凑借来的2000元钱,买其它工厂淘汰的旧机床和工具。第一台产品诞生后,他们几乎是毫不犹豫地用家里最后的400元生活费,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豆腐块大小的广告。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同村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但是,幸运女神总是垂青有决心、有准备的人。很快,有北京的厂家来电查询,他们骑着自行车驮着机器到人家工厂去做演示。为了取得一线工人的好感,两人先替人家白干几天活儿,顺便演示插套机的实际工作效果。这种推销方式很见成效,卖出第一批产品,赚到几百元钱。靠这种办法赚到第一桶金后,1990年,两人从农村小院搬到徐水县城,也就诞生了其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工厂。
在两人精心打理下,他们的徐水工厂稳步做大。这时,兄弟俩又毅然出走上海,重新创业。在上海,一切从头开始。为了节省资金,两人在中国最繁华的都市,吃最便宜的方便面,就着咸菜咽米饭。有一次为给客户送一套索具,兄弟俩推着自行车走了7个多小时,磨破双脚依然前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95年,兄弟俩在创业的第10个年头,带着积累的财富和10几位老员工,重返徐水县,建立起索具生产基地。
这个基地,成为巨力快速腾飞的新起点。两人分工,一个侧重于索具产品的开发研究,一个侧重于市场拓展。
由于注重产品研发,促使巨力产品不断出新。巨力钢丝绳铝合金压制接头的压套机问世、钢丝绳索具配件产品系列化、合成纤维吊装带投产、一般强度和高强度钢拉杆及超高强度锚杆投市,缆绳及其年产5万吨自动化可变生产线、悬索桥预制主缆平行钢丝索股生产线建成……
一个企业,带动一种产业
今天,从巨力身后长长的创业投影看到,其已带动起一种产业的发展。杨建忠说,我国是装备制造业大国,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世界工厂,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不少高精尖产品缺少核心技术,在与国际合作中受制于人,只能以低附加值产品占领市场。
按业界人士给出的数据,现在沃尔玛超市出售的产品,有一半以上标有“中国制造”,且中国产品在沃尔玛占有率仍在逐年增长。但在这些产品所产生的利润中,中国工厂所获仅为10%左右,其余90%揣进国外原创公司或设计公司腰包。
近年来,巨力索具靠自主研发产品,全部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市场具有话语权,特别是部分产品已经垄断世界市场。这样,巨力集团就给出一个答案,创造比制造更重要,始终在提升研发能力上下苦功,该是企业的永恒追求。
成功企业,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今天,站到媒体的聚光灯下,巨力集团不断锻造品牌。巨力索具已成为高端产品的代名词,不断使用到国内外重大工程上。在巨力集团听到一个并非夸张的说法,就是在眨一次眼的工夫,就会有一件巨力的产品应用到国内闻名的重点工程上。
名牌,就是金字招牌。一根钢丝绳,普通的价值六七千元,而巨力的超高强度钢丝绳却卖到2万元;同样是软索具,普通的每吨不到2万元,而巨力的超大型、超长度的软索具一吨却卖到5万元。这就是品牌的力量,但塑造品牌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需要永远爱护品牌、不断锻造品牌。
成功企业,在科学管理上更下工夫。巨力集团是由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自然在创业之初家族企业管理成本最低,但现已成为索具大鳄的巨力集团,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和高级智囊咨询机构。靠科学经营,巨力索具、光伏产品不仅有市场,还有高利润。从2008年开始,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国外许多索具企业一蹶不振,甚至到了破产倒闭的边缘,但巨力索具的利润仍保持两位数增幅。
2006年,当时国内钢材每吨花2980元,有人会送到家门口,当时巨力管理团队预测,钢材价格将会上涨,巨力集团立即购进1万吨。到2007年4月,钢材迅速上涨到每吨5000多元,仅此一项巨力就降低材料成本2000多万元。2008年8月,巨力又抢在金融危机到来前,将订单上的产品提早供货,避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巨力集团逐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企业在开源节流、节能降耗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徐水县,索具行业已形成集群发展,巨力集团在这个产业集群中正在领头冲阵。
一个产业,激活一方经济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解析“巨力速度”,我们看到,优秀企业在发展壮大中都肯于承担社会责任。
巨力集团做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创造价值不忘回报社会。2003年,巨力出资360万元为徐水县瀑河乡捐建一座缆索桥。当年,面对非典的威胁,巨力在作好员工防疫工作的同时,向社会捐款20万元及药品和物资,支持非典防治工作。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巨力集团向震区捐献救灾物资及现金54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巨力集团已为抗震救灾、捐资助学、扶贫解困和架桥修路等捐款1000多万元。
多年来,巨力集团一直是徐水县的纳税大户。近年来,其年纳税额已接近本县财政收入的1/3,连续五年是徐水县纳税状元,而且税收每年大幅度增长。2007年纳税0.98亿元,2008年纳税1.46亿元,2009年达到1.64亿元。巨力还成为扩大当地就业的主力,已有员工6000多人,随着新建项目建成、生产规模扩大,到今年底员工总数将达到8000人。企业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这几年巨力的员工工资也翻一番。巨力工厂还在为城市面貌大变样添彩,其沿街1.2公里厂区,崭新的厂房和漂亮的建筑,成了徐水县县城靓丽的一角。
徐水县县长李保森说:“‘巨力速度’充分说明,一个地方,只有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举措,全力谋项目、争项目、建项目,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才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功企业还为本地带来工业文明。一流企业做文化,翻开巨力集团培训教材,看到其企业文化篇中有29条用语,“做非常的巨力人”是其座右铭,“公心管理、爱心教育、家庭氛围、战舰精神”是其育人精神,“向别人看不见的目标射击,而且命中的人就是人才”是其警世格言,“文凭服从于水平,资历服从于能力,年龄服从于本领,职位服从于作为”是其用人理念……6000名员工接受企业的规范管理和工业社会的熏陶,成为本地流动传播工业文明的使者,提升了城区人口的素质。
巨力做行业发展的领航者。中国索具行业成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索具正处于导入期,普及程度还很低。巨力索具发挥高端和专业化特点,不断引领整个行业发展。巨力索具股份公司董事会秘书周莹说,当前国际市场不断出现贸易壁垒,巨力既引领其他企业由低端产品走向高端产品,也利用丰富的国际销售经验,为其他企业销售提供支持,“抱团”应对反倾销。巨力现有760多名销售人员,主管销售的副总裁王杰说:“不管是哪家企业,巨力利用已有实力,将成为其坚强后盾。”
巨力还做行业发展的缔造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建忠提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提高产业产品档次的重中之重,也是企业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巨力集团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2009年投入研发费用达到8700万元。现在,其已累计获得专利100多项。
巨力技术已成为当地企业“对标”的标杆,不断带动更多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巨力集团用行动,诠释着优秀企业的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