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业局林改办有关负责人实地参观了易县太平峪山区综合开发现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林改档案管理,肯定了易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进经验。目前,易县已明晰集体林权产权227万亩,核发换发林权证3.7万份,发证面积达215万亩,正在申报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典型县。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易县以搭建林权交易平台、活化产权融资为核心,建平台、抓流转、搞抵押,不断深化配套改革。2009年9月,易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林业、财险、联社三部门进驻中心,设立了林权登记、林权交易、林权抵押、资产评估、科技咨询等5个服务窗口,公示林权流转流程、抵押贷款办法、林权登记程序。该中心成立以来,已接受林业咨询1000余次,为林农依法申请林权、有序推进流转搭建了平台,架起了林农与市场联通的桥梁。
同时,易县出台了《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和操作流程,引导林木所有权和林地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原则,以转让、互换、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进行有序流转。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全县已受理林权流转30多宗,通过各种形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2.8万亩,实现交易额600余万元。林农借助林权有序流转,使山上“活的林木”变现为“活的资金”,森林成为“绿色银行”。
搞抵押,拓融资。该县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林木火灾保险、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等暂行办法,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业务,先后办理林权抵押贷款475万元。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林业建设,易县推行造林绿化以奖代补政策,每年拿出以奖代补资金200万元,用于奖励规模造林、大户造林,撬动社会办林业投入资金近5000万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山定界、树定权、人定心”,实现了资源增量、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拿到林权证后,吃了一颗“定心丸”,激活了林业发展机制。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社会投资林业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造林大户和民营林、股份制合作造林新模式,全县造林面积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递增,有林面积达到177.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6.7%,先后荣膺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林业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全县林果面积达35.5万亩,发展林果专业乡8个、专业村100多个。按照“统筹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易县整合林业、水利、水保、农开等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山区综合开发。几年来,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造林15万亩,建成了狼牙山、西陵、流井、高村等四个精品示范园区。新一轮林改政策的落实,吸引社会投资2000余万元,承包荒山面积达50多万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获得了林地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农民依托林地发展生产,开展多种经营。易县果品年产量达3.4亿斤,林业总产值达5.4亿元。林农积极发展林药、林粮、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面积达到8万亩,产值达9500万元。林果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