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人数相对减少
今明两天是 2010年高考日。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人数957万名,比去年减少约65万名,这是在2008年达到峰值之后,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二年下降。其中,农村考生报名人数有所增加,为592.2万名,所占的比例已从2001年的40.3%增加到今年的61.9%。
全国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计划657万名。由于计划增加、报名人数减少,预计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7个百分点。
对于报名人数下降的原因,教育部负责人说,主要是适龄人口和高中毕业生减少。从数据来看,城市考生下降尤为明显。连续多年扩招的大学,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又要面临如何应对生源短缺的问题。
高考报名人数下降,说明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发生微妙变化。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适时调整高考政策,也需要大学主动调整招生方向。目前,很多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招生向发达省市和学校所在地严重倾斜,对考生众多的中西部省份,给的名额明显偏少。照此趋势,将造成大城市考生“吃不饱”,其他省区的优秀考生“进不来”的局面。如果再考虑到境外高校对大城市考生的分流,这种不均衡将进一步加剧。
前不久,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就推进教育公平申报改革试点,其中就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参加升学考试,主要是高考。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承认,就地参加高考,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加之各地上大学机会差异较大,“相当复杂”,可能先选择二线城市进行试点。
教育部负责人也透露,为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减少在属地招生名额6000多个,分配给河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但实际上,这只是指参加高考的这部分考生,而在高校自主招生、小语种专业等提前招生的部分,基本上是属地考生和大城市考生的天下。随着高校自主招生比例越来越大,隐藏在数据之下的不平等还将拉大。
今年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特点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介绍,今年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进一步强化高考安全管理,确保良好的考场秩序。教育部对多个省区市的高考准备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和指导,出台了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场建设指导意见,加大投入,加快考场电子监控建设。
二是出台“三严”措施,规范六项特殊类型招生,营造“阳光、公平”的招生录取环境。严格招生信息公开制度、严格考生加分资格审查、严厉惩处违纪违规行为。进一步明确公开公示主体、职责、内容及工作要求,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必须通过公示无问题者方可享受加分照顾。严禁指名录取考生,严禁体制外违规录取考生,严禁超范围擅自发放录取通知书,严禁通过虚假宣传吸引考生入学,严禁向考生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严禁招收所谓“军校委培或自费生”。
对在高校招生考试中发生资格作假、考场舞弊行为的考生,“何时查实何时处理”并实行“三取消”,考前发现取消考试资格、考后发现取消录取资格、上大学后发现取消学籍,违规事实记入考生诚信记录。
三是招生计划继续向中西部倾斜,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比去年扩大一倍。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减少在属地招生计划6000余名,调出计划主要投向河南、安徽、广西、河北等省区。
四是精心组织实施,平稳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试点。
如何对抗考前焦虑
无论家长还是考生,如果发现有特别紧张的时候,该怎样应对?资深老师、心理学专家建议,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便是:深呼吸以及对自己微笑。
学生王东经常梦到考试失手:“最近我总是做关于考试的可怕的梦,不是梦到卷子发下来,数学题很难,我头脑一片空白;就是梦到语文写作文走题了……反正都是一些考试不顺利的噩梦。我好害怕!”
专家点拨:这是一种考前焦虑过度的表现。一般来说,考前中等的焦虑是必须的,但程度太高就会影响考试。建议有这种心理状况的考生可以进行放松训练,不要想太多结果,睡前用10分钟时间听一下轻松、抒情的音乐,或者跟同学一边讨论学习一边在操场散散步,都可以把焦虑心情放松下来。
学生小寒总是害怕自己填错答题卡:“自从我在上个月的一次月考中出现‘填错答题卡’的情况后,我就经常觉得自己会填错答题卡。考试的时候总是做完几题就检查检查再检查,弄得有时候题目都没有做完。”
专家点拨:有些考生在考场会显现焦虑,比如担心答题卡填错。有这种心理表现的考生,可以向老师和往届的同学咨询一下,做好充分的准备,还可以提前到考场走一走,熟悉一下情况,减轻陌生感。另外,检查“答题卡”很有必要,适度的紧张,可以让自己更加细心地检查是好事情,但是要注意控制好答题的时间。缓解考前焦虑方面,建议采纳“5分钟笑疗法”或“喊叫疗法”。“多点微笑,深呼吸,大声喊叫等方式,有利于缓解焦虑。”
家长蔡女士说:“孩子以前成绩很稳定,一直都是班上的中上水平,但是在一模之后成绩突然下降,二模又低了几十分,人也变得很暴躁,容易发脾气,还经常说喉咙痛。学校老师也说孩子最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说这是典型的考前焦虑症,需要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还要注意高考期间的饮食。我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专家建议:孩子脾气暴躁,家长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谈和考试相关的话题,否则将会激化孩子的不良情绪。要多培养孩子平静对待学习的性格,不因为一次考试就患得患失,家长应该用一些轻松的话题转移孩子的压力。在往年的高考中,家长有时出于好心提醒和嘱咐考生,说些鼓励、安慰的话,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高考前,考生心理是极其脆弱、敏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往往都会给考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措辞,尽量不要“啰嗦”,以免“帮了倒忙”。
家长邓先生说:“儿子现在已经不肯跟我提学习了,真的急死人。”自从二模过后,邓先生的儿子就不愿意再告诉他成绩的情况。邓先生说,每次问,儿子都只是敷衍着回答:都差不多啦,甚至直接回答:“不知道。”
专家建议:家长关心考生的学习完全可以理解,但如果发现孩子不愿意提到这个话题时,便尽量不要提,给他更多的空间自我消化。孩子不愿意说,家长就别逼孩子讲。可以少说一点关于学习方面的话题,多聊一些美好的事情,比如高考后假期如何安排,有什么理想之类的话题,让孩子知道除了学习之外,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多观察孩子的状态,引导他们说出心里话。
网友“玫瑰红”说:“女儿很快就要考试了,我和老公都特别的焦虑,甚至担心到睡不着觉。真不知道怎么可以减少这种忧虑呢?”
专家建议:家长出现焦虑的情况,最主要还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高考期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或紧张的状态,这样会把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备考。营造一个轻松的考前家庭氛围更重要。家长可以对自己作良好的心理暗示,不要老是沉浸在可能出现问题或意外的“恐惧中”。把眼光放远一点,保持开阔的心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