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全市肉类产量21.04万吨,奶类17.5万吨,分别同比增长3%和14%;禽蛋产量9.3万吨,同比增长9%。全市现已有种畜禽场64个,猪、奶牛、鸡良种覆盖率发展到95%以上;林果业果品总面积达到253.5万亩,设施栽培近1万亩。1-3月,林果业建设项目新开工58个,竣工项目9个,完成投资9.97亿元。
强力推进促变化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骨干力量。我市强力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从改善企业外在发展条件和挖掘内在发展动力入手,实施推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两大工程”——企业成长扶持工程,优化企业成长环境,解决瓶颈制约,营造企业加快成长的条件;企业素质提升工程,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练好加快发展的内功。今年以来,我市还进一步强化创业基地建设,推进产业聚集,实施专家和部门帮扶服务,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园区建设按照“五通一平”标准,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今年以来,结合城镇化建设,依托城镇现有基础设施,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档次。各园区健全管理机构,积极推行“一站式办理”和“全程领办、代办服务”模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今年,我市在推进新民居建设中,采取建立领导联系点和开展结对帮建等措施,重点推进20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抓好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每个县(市、区)抓一个新民居联村试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本级财政年内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每个县(市、区)财政列支3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以奖代补支持新民居建设,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省、市、县**专项资金打捆使用机制。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我市共确定重点农业产业项目251个,总投资147.6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52个,较2009年增加22个。1-3月,新开工项目58个,竣工项目9个,实际完成投资9.97亿元。为破解资金难题,我市还为23家龙头企业和20家贷款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企业,向省金融部门推介申请资金扶持。
建设专业化、标准化的“一村一品”专业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今年,我市符合标准的行政村已达到367个,专业村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达到12.9万户,预计专业村从业农户年人均纯收入6548元,比上年增长319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907元。全市涌现出蠡县大曲堤村麻山药生产、清苑县南王庄村西瓜种植、博野县东王各庄村花生加工等带动农民增收的示范村。
由于去冬今春气温偏低影响,我市在农作物受灾面积大的情况下,相继开展了“抓春管、促转化、保夏收”百日会战及“大干一个月、夺取大丰收”会战,全力夺取夏粮丰收。
变化中的思考和建议
今年以来,我市民营经济效益增长,是在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市场持续不振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取得的。高阳县纺织行业,因春节前棉纱每吨上涨3000元,节后再上涨1200元,使企业利润逐渐收窄。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还面临用工紧张局面,特别是纺织、服装企业出现用工难,容城县年初返厂员工约5.5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2万人,实际用工缺口超过1.5万人。面临的外贸出口形势也较严峻,加上受国际经济形势、贸易环境、汇率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出口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农民增收主要是惠农政策和工资性收入增长带来的。今年以来,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国家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实行“四补贴”、家电下乡、新农合、新农保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各地持续改善农民务工环境,劳动力转移加快,在本地就业机会增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改观,务工工资标准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县域经济产业聚集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空间也在扩大。
但是,我市一产收入增长缓慢仍在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政策性转移收入的增量也在逐渐减弱,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涞水县、易县、曲阳县3个省级贫困县的农民收入水平还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制约了全市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加大,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处在全省第8位、增速居第7位,首次落在全省平均水平之后。
我市应继续加大各项惠农政策力度,实施综合调控政策,降低农业投入成本;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第一产业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和进城务工渠道,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