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为打造“生态涞源”奠定绿色之基

2010-7-21 10:31

进入涞源县城,绿树成阴的石门山与滔滔流淌的拒马河隔路相望,车辆穿行于山水之间,尽享生态之韵。要知道石门山在以前是寸草不生的荒凉之地,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干西坡”。从去年开始涞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活动,抓规划,定机制,强保障,全力打造“生态涞源”,如今“干西坡”已经建成了“生态公园”。

  规划

  打开涞源县2009——2011年荒山绿化规划,县城周边、旅游景区、国省干道两侧列入了该规划的重点工程,村村有工程,乡乡有重点,三年绿化30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6个百分点,工程总投资5000多万元。

  从走马驿镇到白石山镇,207国道两侧,是涞源县白石山景区所在地,现在这里每天都会有几百人在山上整地,换土,背水,这是该县今年雨季绿化的一个重点工程,全长21公里,涉及两个乡镇,8个村,总面积8万亩,工程总投资900万元。该工程完工后,沿207线进入涞源,在县界至城建界之间将形成2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并全面改善白石山景区周边的自然环境。

  今年5月结合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会议精神,涞源县明确目标:一是与建设河北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相结合;二是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相结合;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从而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生态旅游胜地”奠定良好基础。

  机制

  走在荷叶山上,20000多亩荒山已经披上了绿装,最惹眼的是20多万株侧柏与去年相比足足增高了50公分,站在刚刚修好的张石高速公路上,这些树木,已经清晰可见了。这是县委书记赵志栋去年绿化时,认领的“责任田”。今年随着绿化任务的调整,他的责任田已经挪到了政府新规划的“绿色长廊”里。县四大班子领导,从去年开始每人每年都要认领一块不低于千亩的“责任田”,重点县直单位一把手和各乡镇主要领导都要有不低于500亩的“责任田”,带头示范,生态建设,提到了重要日程,号称“一把手”工程。

  “领导示范”机制成了该县生态建设的第一机制。相继出台了“以奖代补”、“扶持大户”、“林改促动”等一系列机制,“自上而下”,“促大户、带小户”在全县掀起了造林热潮。走马驿镇五间房村,位于公路两侧,两山之中,原来这里山清水秀,多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砍伐,一度山秃了,水少了。现在来到这里,山坡上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现在的老百姓都明白一个道理,多栽活一棵树比多打两斗粮食都强,加上政策好,支持力度大,每天有七八十个男女老少在山上,已经连续一个多月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来友说。

  保障

  涞源县山场资源丰富,但立地条件差,“一年栽三年补”的现象严重。“为了新一轮的绿化规划顺利实施,我们从资金、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做了充分的保障。”县林业局长张伟说。

  去年竣工的工地上,有的工程修筑了永久的供水管道和高位水池,只要缺水,随时可以补给。涞源镇丰乐村的支部书记曹雪龙说:“像这样大的投入,在我们村历史上是第一次,要不然‘干西坡’也变不成现在的生态公园。”去年该县在造林上投入30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继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保证造一片,活一片,虽然造林成本比过去增加了三倍,但比起一年栽三年补的造林进度,还是节约成本,提高了整体工程质量。

  搞好荒山绿化工程,不仅重投入而且要重技术。造林工程中,该县90%采用了抗旱保水的容器苗,成活率大大提高,同时出台了相应的管护制度,提高了成活率和保有率。现在该县10万亩西北生态防护体系,15公里县城防护林,城区周边三座生态公园,已经全部竣工,荒山绿化稳步推进。伴随着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展开,也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生态旅游胜地”奠定绿色之基。

  温勇立


漂亮

酷毙

雷人

鲜花

握手
来自: 保定日报

全部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