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保定市建成以来,一亩泉的甘泉滋养着古城人。但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一系列因水而来的问题暴露出来。
——作为城市唯一水源的地下水由于连年超采,出现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出水量减少,水质硬度、矿化度提高,局部地区地面下降。
——城市需水量不断增加,只有将全部水源井机组开动才能满足需要,没有备用水井机组,供水安全性差。
——早年配水管网标准较低,加上年久失修、管网损坏严重,致使市区配水管网不能承受高压,影响了正常供水……
2000年6月5日,随着引水工程竣工投产,西大洋水库闸门开启,一股股清水奔涌而出,流入市区百万居民家中。古城人从此告别单一的供水历史,迎来了“双水源时代”。而日处理饮用水能力26万立方米的地表水厂竣工投产后,每个家庭都能喝上水压稳定、水质合格的放心水,其间蕴含的是地表水厂职工的汗水结晶。
“双水源”供水格局,使我市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大大提高,安全供水有了“双保险”。有关负责人说。
出厂水质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市民身体健康。对此,地表水厂不惜耗费巨资,改造升级净化处理设施,实行严格的日检制度。地表水厂负责水质监测的张祥说,2007年,最新的国家水质标准出台,从过去的检测35项增到了106项。在最短时间内,我市的水质检验很快就做到了80多项检测,超过了标准中对同级城市42项常规检验的硬指标要求。
为了做到检测精益求精,在西大洋水库取水口,实验室每天2次检测原水常规项目,工作人员每月至少检测1次水库原水的主要污染指标,夏季增加到4次。在地表水厂内,工作人员连续在线监测入厂水和出厂水水质情况,日分析15项,月分析73项,其他分析5项。在水质变化较大时期和原水管道进行调整时,化验人员昼夜值班是常事。除进行常规检测外,还要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最高日检测达8-12次。
“从公司投产后的运行看,水库原水出现水质问题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10月,主要特征为原水常年氮、磷含量较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但自从2003年取消西大洋水库网箱养鱼以后,源水水质得到改善,目前达到2、3类水质标准。”张祥说。
自2000年6月运行至今,地表水厂已经安全运行了10年多,这不仅得益于成功的设计和建设,更得益于全体员工辛勤努力和不断创新的技改工作。
水厂运转初期,原水水质发生了变化,原来比较好的水质出现了溶解性锰,第二年又出现了硫化氢。原来的处理工艺中没有这些去除功能,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来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公司人员决定自己动手:确定污染物,确定去除方法,制定高锰酸钾应急投加方案、渠首投加方案,渠首前池曝气加水厂投加,前池管道欠流负压曝气,预加氯措施,在线检测……历经两年多,一个个技改方案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顺利完成。
负责技改工作的孙学东说,创新是技术改造的灵魂,每一个技改项目,无论是送水泵运行方式的调整,前加氯水射器结冰问题的解决,还是平流沉淀池冬季防结冰技术;无论是滤池反洗参数的优化,污泥调节池节能曝气的改造,还是水质在线检测仪表更新,都包含着大量的创新。
“引平流池沉前水进阀室”这个项目在实现方法上更加体现了创新性:不进行地面开挖,不进行水泥路面的破坏或地下顶管,而是利用排水管道将沉前水管引进了阀室,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平流沉淀池冬季防结冰技术则解决了每年1个月的人工破冰难题,这一技术的创新应用,吸引了兄弟单位来保定取经。
创新无止境,水厂运行10年来,各种技术改造和革新不断涌现,大大小小100余个技改项目,无不凝聚着供水人的心血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