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个个都像是大管家,而他们所管理的家务,就是事关城市容貌形象的方方面面。不过这管家可不是呆在深宅大院里舒舒服服就能干了的。他们惟一的工作平台就是在街面上。无论严寒与酷暑,那身挺刮的制服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考验。
7月21日下午,在称不上是伏天里最毒的太阳地儿里,记者随执法队员“遛达”了才不到两个小时,就感觉到体内的水分明显开始不够用,出透的汗让衬衣贴在后背上粘的发腻,努力深呼吸可胸口还是发憋。可看看身边的城管执法队员,热归热,执法程序不见半点马虎,包括不停忙碌着的女队员,个个“眼里不揉沙子”。
“您好,请您将门口悬挂的广告海报摘下来。”“您摆放的物品涉及占道,请搬进自己店内。”从街口开始,队员一边敬着礼,一边对各类涉及占道经营、违章悬挂广告张贴物的商户进行纠正,遇到不配合的,就得自己动手清除。
“那边街心公园里,有个人精神不正常老是骂人,你们管不管?”“请问体育场怎么走?”其间,不时还要接待类似的问询。
长长的一条街筒子转下来,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气的工夫,随身携带的步话机又响了。里边传来指挥中心的指令,有市民举报。“我们这就过去。”队员一边回复指挥中心,一边加快脚步。“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规定,接到指挥中心的指令后,必须在10—15分钟时间内赶到现场。”
1.2平方公里,是执法局二大队龚伟、王素荣、宋乐所在中队负责的管理区片面积,而如果将这个“网格”中的街道连接起来,那么,徒步执法所丈量出的数字,便超过了十公里。然而即使是在高温酷暑的夏季,执勤队员除了步话机、照相机、刮板等“装备”外,随身不能带水。队员告诉记者,“出于对执法形象的考虑,执勤过程中不允许拎水,更不允许喝商户提供的水。”
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这样几个细节:每位队员的大檐帽内侧边缘部位,黑塑料上几乎都有一圈白色的汗碱;上衣没有因大量出汗而贴在背上,但裤腰却湿塌塌的;执法服挺精神,可队员脚下却不甚讲究,普遍穿着布面胶底的老头鞋……
对此队员们解释,这工作整天在街面上走,特费鞋,穿布鞋最舒服也最实惠;执勤中出汗太多,时间一长帽子上的汗碱洗不下去成了标志物;看不见出汗,是因为衣服不透气,全顺着背流下去了。
而这些还都只是“皮毛”,攀谈中得知,王素荣的孩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因为工作实在太忙,早晨送去学校,一直到晚上7点以后才能接;
副大队长刘捷,患有鼻炎,一直想着做手术,可始终腾不出时间,顶着高温每天在街上巡查,连早夜市的治理也不落,致使鼻炎引发头痛,疼的睡不着觉;
41岁的部队转业干部张贺岭,负责五一九到北外环区域的街面管理,没拿腿疼当回事,直到两腿肿的发亮才去了医院。站立时间过长引发“静脉栓塞”,这是医生的确诊……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用队员们的话说,选择了这工作,就已经有思想准备。“为了城市的整洁,市容的靓丽,得罪人我们不怕,受苦也不怕,只要能多得到些市民理解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