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易县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统筹,把山区综合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立足实际情况,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探索出了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路子,成为全市唯一一个搞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县。
一个山区小乡的农业嬗变
“自从实施了综合开发,有了这‘致富’管道和‘幸福’机井,浇地排水方便了,果园收成多了,腰包也鼓起来了……”说起农业综合开发,易县独乐乡北独乐村村主任冯国如的脸上洋溢着喜悦,有着说不完的感激话儿。
2009年,易县农开办把独乐乡作为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整地上采取坡改梯整地和修畦平整两种方式,由于山区作业地形复杂,为防止坡度大易被冲刷,采取护坡和硬化。同时坚持项目开发到哪里,电就通到那里,并结合项目区的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将柿树、杏树、李子确定为当家品种。
仅去年,农开办为项目区修路11公里,新打机井9眼,维修配套旧井9眼,埋设地下管道109.2公里、地上防渗渠15.3公里,建蓄水池12座,过水桥涵3座,新增变压器7台,架设农电线路0.5公里,完成植树33万株,投入财政资金1131万元,带动农民投资1878万元,群众投工8万多个,使独乐乡的农业悄然向现代农业方向嬗变。自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以来,致使该乡的5个行政村8627名百姓受益。
“你瞧,现在我们是站在山顶上,但你只要打开水龙头,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远,每一棵树、每一块地都能得到及时灌溉。这在两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啊!”在中独乐郭拥军的果园里,他幸福地说着。
要山区农业实现现代化
2003年起,易县农开办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着眼点,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在全县开始了农业综合开发道路的探索。
易县农开办主任崔增宝说:“该县百分之七十是山区,如果山区农业上不去,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就无从谈及,如果只在川平地上下功夫,农业开发的路子只能越走越窄。”
于是,县农开办把项目从平原转到了山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环山水平梯田等征地方式,栽植适合当地生长的经济树种,坚持把提高科技水平作为项目开发的重要措施。并先后进行“磨盘柿树体改造技术与推广”、“甘署提质增效施肥新技术”、“玉米新品种冀植5号引进示范及高产配套技术推广”等实用技术。
同时坚持生态综合治理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山外建市场”的思路,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生态开发,引导农民投资4000万元建立果品储藏冷库三家,建立纸箱厂一家,带动建立了山区的五个果品交易市场。
此外,该县还实施以点带面,用科技作支撑,以龙头带基地,坚持生态综合治理和农业产业化结合的农开路子,7年来共投入资金4245万元,其中争取财政资金3060万元,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发展后劲增强,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9人创建农开样本
7年中,易县生态开发项目投资4245元,从立项到完工,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就是农开办9个干部职工,整天泡在施工现场,住在农家,用他们的奉献换来了老百姓的称赞。如今该县项目区的群众称赞田间水渠是幸福渠;农路是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农发工程是“扶贫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5+2”、白加黑的工作日,成了他们平时工作的固定模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建精品、创一流的原则,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对全部工程水平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形式,向全县公开立项程序,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批准立项开始,农开办就做好文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在资金管理上坚持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县级财政报账制,严格按照工程进度严把审批程序。
据悉,7年间,易县农开办没有出现过一例资金违规使用,在验收项目工程中,全部达到了“优”,此外还连续三年被省农业开发办公室评为“红旗县”,成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