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平县桃树种植面积达14万亩,年均产值达数亿元以上,先后获得过“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河北省优质桃生产基地”等多项荣誉。
顺平鲜桃何以能种出这么多成就?顺平县历任党政领导班子咬定这一事业不放松,扎实搞好发展跟实际、生产跟科技、农业跟工业三项对接,稳固地构筑起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发展跟实际对接
作为尧帝故里,顺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区、半山区就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绵延起伏的群山是顺平的劣势,同样也是该县的优势所在:沿山区、山区土质独特,红土白土相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形成了独特的环山小气候。土质资源典型、气候条件特殊,大山赋予了顺平发展林果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伴随改革春风,顺平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制订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市场,山外找销路,科技创高效”的林果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鲜桃种植为主的林果业。
“最初,为了鼓励农民栽果树,我们不仅白给农民树苗,农民在自家田上每栽一棵果树,还给他们五角钱的补助。”回忆起当年林果业发展的历史,该县林业局局长齐增福感慨颇多。
经过20多年的发展,顺平桃产业经历了一条从“土把式”到“科学生产”,从自主销售到依傍协会,从单纯销售商品果到榨汁、酿酒等深加工的不断变革之路。生产方式、销售渠道、果品开发利用,一次次的质变,使得该县桃产业最终驶上了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逐步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目前,该县鲜桃种植面积14万亩,桃果业年均产值达数亿元以上,果农人均纯收入800多元,约占纯收入的30%。“大京红”、“大久保”鲜桃,除走俏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外,还远销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生产跟科技对接
8月,是“大久保”鲜桃收获的季节。在河口乡马各庄村东的果园里,村民赵彤升一家正忙着采摘鲜桃,在他们身后,摆了几筐个大色足的桃果。他告诉我们,由于种植新技术的跟进,现在这样的一级果数量比以前翻了一番。
在赵彤升淳厚的笑容里,丰收的喜悦来源于果园管理的一系列“精品工程”。
定期邀请日本花甲协会、河北农大的专家教授举办标准化生产培训班,派出林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大力推广蔬花间果、铺反光膜、果实套袋等先进适用技术;成立县级土壤肥料检测站,科学合理地为果树搭配营养;投资30万元,完成了全县林果无公害产地环评工作,打绿色牌,走优质路等等。
同样的笑容,挂在马各庄村300多户鲜桃种植户的脸上。自从引入绿色、科学的管理模式后,桃果产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每公斤价格平均高出0.4元。另一个明显的效应就是,农民的果品不愁卖了,许多客户慕名而来,鲜桃刚下树便被抢购一空。
科技结出的“致富果”让该县果农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进而增强了学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北神南村果农自发组建了山神技术协会,大李各庄村成立了科技文化传播中心……各类技术协会组织成为该县果农了解、掌握、应用先进技术的中转平台。
一个个先进适用技术的配套集成、推广普及,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将顺平鲜桃引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层次:优质果率达到86%以上,高档精品果率达到35%以上,“顺富”牌鲜桃还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
农业跟工业对接
市场规律难以把握,果农在生产发展中,难免存在追风赶浪、一哄而上等情况,再加上单纯销售商品果,果品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产销风险相对突出。
顺平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林果业要进一步发展,除了进行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外,还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农业发展全局,通过以农生工、以工兴农,为果农找一座化解产销风险的有力“靠山”。遵循“育龙头、促加工,在做大二产上求突破”这一发展思路,该县从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入手,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通过延长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加快了富民强县步伐。
经过招商引资,2002年汇源集团落户顺平,目前在顺平的投资已达8.1亿元,年产值超过10亿元。此外,集果酒酿制、果脯生产、林果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北卫农业科技示范园,保定恒达冷藏项目,宇康饮料等一批以林果产品为主打的农字型龙头企业也纷纷落户。一家家龙头企业的领跑,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而且完善了产业链条,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转移,加速了融入市场化的进程。目前,该县农业产业化率达57%。
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还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的果实套袋、运输、包装等一批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也迅速发展,舞起了龙头。目前,该县已建起各类包装、运输企业20多家,果袋生产企业6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