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凉城,一派浓郁的黛绿,充满无限期冀。
建设河北经济强县,是涞源县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坚持“谋长远、打基础、调结构、惠民生”的基本思路,倾心倾力推进河北经济强县建设,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极地奇迹”。
谋长远,绘就建设蓝图
涞源县是资源大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种43种,是全省9个矿产资源大县之一。全县旅游资源独特,世界地质公园白石山被誉为“北京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最美的山”。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建设河北经济强县的方向性选择。为此,涞源县着眼长远,按照打造“钢铁工业基地、山水宜居城市、生态旅游胜地”的基本思路,从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入手,精心描绘了经济强县建设的宏伟蓝图。
谋事,站位要高。该县制定和完善钢铁工业发展规划,按照“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规划了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总投资150亿元的河北冶金工业园区,主要建设锌钼铜有色金属冶炼基地、锌钼铁特钢基地、大型矿冶设备修造基地和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研发中心,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80亿元、利税54亿元,成为全国一流的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制定和完善城市建设规划,按照“拓展空间、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构筑以14.3平方公里的主城区、5-10平方公里的白石山旅游度假区、10.3平方公里的河北冶金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一城三区”品字形发展格局,建设具有较强实力、活力、竞争力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按照“突出特色、彰显魅力、龙头带动、全面发展”的要求,编制了《涞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的优势,建设内接县内各景区,外联野三坡、清西陵、五台山、悬空寺等周边主要景区的“母港式”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该县还编制了《涞源县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新增建设用地540.43公顷,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打基础,积蓄强县底力
针对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夯基础、变面貌、备后劲,是该县建设河北经济强县的当务之急。
谋事,要着眼长远。该县全面夯实农业发展基础,2008年以来累计投资4.6亿元,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5个,特别是实施投资6360万元、全长61.7公里的5条县乡道路改造,投资6378万元的土地开发整理等一批项目,农村通车里程达到890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4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26处;累计投资3500万元,新建文明生态村55个,全县文明生态村比例达到50%。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载体,加快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其中,总投资3.8亿元、全长4636米的城区五条主要道路拆迁改造项目将于今年10月1日前竣工,届时形成“五纵五横一环”的城区路网格局;
总投资2.13亿元、全长1.75万米、一流的城区主要街道污水管网和综合管沟已建成并正在进行“三线”入沟,完成后将彻底清除城市建设中的“拉链工程”和城市上空的“蜘蛛网”。同时,总投资5398万元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总投资2600万元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12.32亿元的拒马河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0亿元全长5731米的百泉迎宾大道综合治理、总投资1.2亿元全长22.78公里的张石高速公路两条连接线建设等项目正在加快实施或即将开工建设。
深入开展“项目建设落地年”活动。抓投资、上项目,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省、市“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对接京津”和“工业西进”战略实施为载体,全县共谋划和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101个,总投资403.7亿元。其中列入省市第一批重点项目9个,总投资196.45亿元。特别是成功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河北钢铁集团、中国500强企业江苏雨润集团和省内行业龙头河北建投集团等战略投资者,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实力,提升了竞争力。
调结构,构筑发展梁柱
过去,涞源县经济结构单一,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2009年,该县三次产业比为8:64:28,以矿业为主的二产独大,一产、三产偏弱。
谋事,需谋全局。该县以城乡居民收入、企业效益、地方财政收入“三个增长”为目标,紧紧牵住经济结构调整这个“牛鼻子”,全面构筑经济强县建设的四梁八柱——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利用“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无公害谷子种植示范区”等品牌优势,稳步扩大核桃杏扁、优质小杂粮、无公害畜禽养殖、优质专业玉米、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中草药等面向京津的“六大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规模。目前,“六大基地”种植规模达到25万亩,养殖规模达到40万头(只),产值达到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6.6%。设立了5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县长示范基金,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资农业产业,全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其中,总投资8300万元的怡然生态园、总投资9000万元的北方禾兴草叶公司秸秆综合利用等一批项目已建成并投产。
全力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以工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加快培育钢铁冶金、新型能源、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四大产业。在钢铁产业上,总投资8168万元的奥宇钢铁公司高炉变压吸附富氧空气技改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2亿元的奥宇钢铁公司品种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技改、总投资1.1亿元的宏伟公司选矿厂技改等项目正加快实施。在新能源产业上,总投资2.3亿元的周村1+1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1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总投资1.5亿元的天然气利用项目即将开建,该县被评为2009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在食品加工产业上,总投资4.5亿元的江苏雨润集团生猪养殖加工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投产后将成为全省生猪养殖基地县和京津肉食品供应基地。在建材产业上,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总投资2亿元的银坊建材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20家。
着力加快旅游业发展。2008年以来,累计投资1.3亿元,完成了6万平方米大型停车场以及步游路、观景台等白石山世界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的阁院寺维修和总投资3000万元的清凉寺恢复性重建工程正在加紧实施。2009年8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白石山旅游文化节,CCTV《激情广场》栏目助兴演出。通过对全县重点景区的精细化包装和大力度宣传,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惠民生,实施民心工程
谋事,需着眼“固本”。该县把关注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断提高发展成果的普惠性。
着力推进扶贫开发。第三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400万元,整村推进贫困村26个,移民搬迁278户846人,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
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县医院迁建工程,总投资1600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惠安移民新村建设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的县敬老院新建工程等正在抓紧实施,总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县一中迁建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在全市实现第一个全部免除了农业税,第一个建立并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一个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第一批落实了农村计生奖扶政策,第一个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为全县8200余名75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和5000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发放了生活补贴。随着这些民心工程的实施和惠民强民政策的落实,广大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的良好局面已然形成。
在建设河北经济强县的征程上,一幅幅描绘发展的生动画面,折射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京西夏都生态涞源”正崛起在太行之端。 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