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许顺兰 刘敏)旅游胜地野三坡景区传出喜讯:保定古城飞歌艺术团演艺公司投资编排的大型实景剧目《印象野三坡》至今演出300场,观众近30万人,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保定市大型音乐交响史诗《太行魂——抗日烽火在这里燃起》于8月27日正式演出,这个红色经典剧,成为打造新时代保定人文精神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演职人员是新组建的保定爱乐乐团演出公司成员,全部来自不同的文艺院团。这从侧面展示了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作为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我市通过抓政策、抓主体、抓项目、抓落实,全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宋太平亲自任组长,谋划和指导全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文化名城建设实施意见》,就改革和发展提出20件实事,并向全市公开承诺,以此放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
按照分类指导、有退有进的原则,我市努力加强公益文化建设,加大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定老调”为主的保定艺术剧院支持力度,启动实施关汉卿大剧院、保定历史文化名人苑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借力社会资本,组建了保定直隶大剧院有限公司、保定古城飞歌艺术团演艺公司,实行企业化运作经营。
按照“整合资源、统一管理、重在基层、规范执法”的要求,我市成立了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并在各县(市)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对属地文化市场实行综合执法,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统一、高效、有序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同时,将全市所辖22个县(市)文化、广电行政管理职能合并,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市属媒体改革则牢牢把握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做到“两加强”。保定广播电视台积极改革管理机制,组建经营公司,实行台长兼董事长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采取“一台两制、事企互动、制播分离”的运行机制。该台创办的中国保定文化产业精品展览中心,集中了3000多件具有保定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展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参观和选购。保定日报社实行“一社两制、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成立了保定报业传媒有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公司内部实行独立核算,经营的政策空间和市场空间明显增大,经营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
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给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注入了活力。着眼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我市在市区重点建设以动漫、演艺、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两大文化产业园”,在各县(市)则重点建设安新苇编、易县绞胎瓷、顺平桃木雕等“十大文化产业基地”。以产业园和产业基地为平台,培育了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目前,这些企业已成为推动保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集群。
动漫产业作为保定建设文化名城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形成“一个园区、一个重点基地项目”的动漫产业发展格局:一个园区即“高新区动漫产业园”,入驻动漫企业15家,入驻企业注册资金总额逾亿元,其中保定中科帷幄公司制作的大型动画电影《麋鹿王》荣获第13届电影华表奖;一个重点基地项目即“亚洲影像IT文化观光都市”项目,已制作并在省台播出《戊鼠闹花灯》和《地震与防灾小知识》两部动画片,填补了河北省动画系列影片的原创空白。
今年,我市提出加快文化名城建设。为彻底改变文化设施陈旧落后现象,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市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文化领域。注重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在全市评选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全市国有文化存量资产的重组,优化配置,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吸引各类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此外,还计划组织各级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基层,全年演出不少于3800场。
8月11日,为推动文化名城建设,我市决定在莲池书院“直隶图书馆”旧址建设苏叔阳文学馆,这是第一个以保定籍文化名人命名的文学馆。正在建设的东湖新区中,体现保定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城市建筑——关汉卿大剧院和博物馆项目已完成整体设计,年内将完成基础工程建设。作为人文东湖版块中心,该项目占地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总投资5.8亿元,兼有历史文化名人苑、电影放映等多种功能区,能够满足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和会议的需要,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层次多样的文化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