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古城,骄阳似火,可已87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孙佐培并不是躲在家里享清凉,而是跟随市关心下一代宣讲团到保定十七中、茗畅园社区等作“继承革命传统,开创美好未来”的革命传统报告。
孙佐培1985年离休以来,没有闲下来享清福,而是继续发挥余热,回忆抗日歌曲,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撰写回忆录,作革命传统报告,即使忍着病痛也乐此不疲。
回忆记录抗日歌曲百余首
抗战时期,孙老在冀中西部地区做儿童团、学生会和工农青妇抗联合群众工作,脑子里记下来大量的抗日歌曲。这些歌曲是广大军民用血汗和生命创造的,是时代的反映,是历史的见证。但是,由于时间的久远,许多过来人逐渐淡忘了,年轻人更是知之甚少。他说:“把它们整理出来,教育世人,留给后代,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他一面办理离休手续,一面拖着两次“胆切除”后的身体,忍着胃炎、腰肌劳损、头疼失眠、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折磨,鏖战 34个昼夜,回忆记录120多首抗日歌曲。随即由市委党研室协助,找人记谱,选定113首编成《冀中冀西抗日歌曲选》,其中“革命的人民离不开共产党”、 “快快参加八路军”等歌曲一经传唱,深受欢迎。
笔耕不辍的“老黄牛”
1986年春,市民间文学集成办、新市区宣传部邀请孙佐培提供、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资料。他认为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把它挖掘出来立卷成书,意义重大。孙老顶风冒雨,忍受天寒炎热,饿了吃块面包,渴了买碗茶水,步行加骑自行车,跑遍全城,上山下乡,走家串户,用了大约四个月时间,搜集到丰富的素材,后经日夜加工整理,写出2666件成品资料,其中故事210个,歌谣611首,谚语901条,其他944项,共20多万字。
孙老离休20多年来,共写出革命回忆录、革命故事近250篇,其中大部分被报刊发表。他还著有两本故事书《烈士塔上的铃铛》(贺敬之题写书名,新华出版社出版)、《平原故事》(八一出版社出版),总计30余万字。
“故事篓子”宣传革命传统
“革命好传统,定要留人间。老骥伏枥志,为党做贡献。”孙老一直把对青少年宣传党的光荣传统作为自己的责任。
离休后,他跑遍保定,还受邀到北京、石家庄、上海等地,先后给党员、干部、工人、农民特别是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200多场。孙老既讲道理、说故事,又唱革命歌曲,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宣传党的革命传统,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被誉为“宣传能手”、“故事篓子”,并被20多个单位、学校聘为辅导员、特殊园丁和政治宣传员。1991年12月,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至今,已87岁高龄的孙佐培老人还担任着保定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及宣讲团成员。
精神矍铄的孙老处处体现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告诉我们:“有人说 ‘20撒欢,30当官,40打蔫,50靠边,60单等冒烟’。我才不信那一套哩!我一不打蔫,二不靠边,我要抖起精神撒欢!我健康如牛,活泼像猴。红光满面不发愁,为了党的事业,气蛤蟆垫桌子腿,我鼓着劲地干。”我们衷心祝愿孙老健康长寿。 记者 李丽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