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军死。”唐代诗人李贺曾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高台置千金以延揽人才的典故,来表达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从汉朝到现代,鲍照、陈子昂、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对“黄金台”吟咏不绝,但探究其遗址位置,在定兴县却颇有争议,村民出钱盼为黄金台遗址正名。
4月10日下午,在定兴县北章村外的田野里,矗立在村边的一座土台分外引人瞩目。在地里浇麦子的村民说,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黄金台”,但县里边不认可。
残缺现状 30多年取土面积急剧缩水,40多亩高台只剩3亩多
一个平原村,田地里无故出现这样一座高台,确实有些让人意外。记者通过一尺宽的崎岖土路爬上约10米高的土台,顶部面积有3亩多,长有不少槐树,荒草丛生,各式瓷片、瓦片洒落。在土台的“峭壁”处,长达数米的槐树根裸露在外,有些地方看上去非常危险,但村里人说,千百年来,这个土台子就没塌方过。
村里80多岁的老人王勤告诉记者,就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这座高台还占地40多亩。“这座台周边的10来户人家,占得都是黄金台的地方,你想想得多大啊!”王勤说,那时赶上村里大规模分宅基地,村里的大水坑也被人买了去。“就用黄金台的土,一点点把水坑填满。这土特结实不好挖下来,村民就用炸药炸,炸开后再用铁锨、镐来挖,一推车一推车的运走,填了整整三年才填平。”
村民正名 古县志和近代县志有争议,村民急盼为黄金台遗址正名
按照1997年《定兴县志》中对黄金台的记载:黄金台亦称招贤台,位于高里乡陈村西南隅,是战国燕昭王为延请天下名士而筑。县志中所记载黄金台位于陈村,但与历史相符的高台建筑却在北章村,黄金台故址究竟在哪儿一直存在着争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章村的6位村民自发地组成了“黄金台遗址考察小组”,对定兴县的古迹进行了细致考究,对易县至定兴县高里乡这一区域的易水古河道进行了多番实地勘查,希望能证实村内的土台就是黄金台,并能尽早加以保护。
直至2014年底,两位在北京工作的北章村青年娄祥宇、娄祥月,辗转在首都图书馆和北大图书馆内,查阅到了三部《定兴县志》,才为老人们口口相传的黄金台故址找到了确凿证据。
在清康熙十二年《定兴县志》(公元1673年出版)上,记载有:黄金台,燕昭王筑,礼郭隗以致士。乐毅、剧辛先后至。故址在县西三十里北章村。年华旷邈,风雨崩催于此,愈彰深古,触人远怀。不知乃自何人,构为梵宇,缀以浮屠,则悬金区作布金地矣。惜也!
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编纂的《定兴县志》同样记载着:黄金台,燕昭王筑,礼郭隗以致士,乐毅、剧辛先后至。故址在县西三十里北章村。年华旷邈,风雨崩摧。不知何人构为梵宇,缀以浮屠。在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的《定兴县志》也记载:金台禅院在北章,即隆兴寺黄金台故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