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定兴在线 首页 便民信息 查看内容

定兴文化名人故事

2013-11-5 10:47| 发布者: 定兴在线| 查看: 11906| 评论: 0|来自: 定兴宣传部

摘要: 乐师高渐离刺秦谱悲歌人物简介: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
牛人蒯通,“明珠暗投”的雄才

    牛人蒯通,“明珠暗投”的雄才 

  不战而屈人之兵,智略奇才蒯通有个“中国好舌头”

  辅佐的韩信空有“雄才”,辜负了蒯通三分天下的“大略”

  因鼓捣韩信自立为王,差点被刘邦煮了,靠机智转危为安

  蒯(kuǎi)通,本名蒯彻,秦末汉初范阳固城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7月26日,走进定兴县固城镇,按照历史和传说,蒯通的老家便是这里。

  然而,随便问起周边村里的人,知道蒯通的人寥寥无几。记者从固城镇派出所查询,发现这是18个村5.6万人的大镇,一个姓蒯的人也没有。对此,固城镇党委副书记李占良有些尴尬地笑笑:“2000多年,年代太久远了,后人估计早搬走了,东西也都没留下来。”

  定兴县文联主席王振林告诉记者,2012年在固城镇三街,县里的文化名人曾设了一座关于范阳古城的碑,那里或许有关于蒯通的记载。顶风冒雨找到这座碑,“蒯通”两字赫然列于碑文之中。蒯通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也是在大秦帝国风雨飘摇之际。

  靠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下30余城

  纵然名气不显,但满腹经纶的蒯通,历史上第一次闪光,便留下千古佳话——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时,正赶上秦二世即位后陈胜吴广起义。陈胜指派他的手下大将武臣攻打蒯通的老家范阳(今定兴涿州一带)。当时的范阳县令姓徐,是一个严格执行秦朝严刑酷法的官吏,杀人无数。按照这位范阳令的禀性,势必一战,但此时人们痛恨秦朝的严刑峻法,注定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为了避免家乡生灵涂炭,蒯通挺身而出。

  蒯通先吓唬了一番范阳令,“我感觉您将大难临头,所以先来祭悼您。”说得徐县令心惊肉跳,连忙向蒯通作揖,请问其中的缘故。蒯通这才不慌不忙解释:你徐公做了十年的范阳令,杀人无数,范阳的百姓早就对您恨之入骨,只是慑于秦朝的刑法。现在机会来了,大家正好趁乱“争杀君”。接着蒯通又卖起关子:幸好你遇到我,如果你派我去见武臣,我就可能使你“转祸为福”。

  那位徐县令一听,忙催促蒯通去见义军头领武臣。见到武臣,蒯通又是语出惊人:“足下靠流血牺牲才能攻城拔寨,我认为这是错的。你如果要听我的话,不需要攻打范阳也能占领它,还可以起到模范样板效应,其它城池也会不战而降。”

  武臣听了大为有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用军的上上策啊!蒯通见时机成熟,这才亮出底牌:“君何不赍(音鸡)臣侯印,拜范阳令,范阳令则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杀其令。令范阳令乘朱轮华毂,使驱驰燕、赵郊。燕、赵郊见之,皆曰此范阳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说到这里,武臣是彻底信服了,“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结局果然是“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此事见《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从战略的角度看,蒯通的思维完全没有局限在怎样取胜这个问题上,而是跳出现有体制的束缚,从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上看问题,最终追求一种“传檄而千里定”的效果。即便现在看来,蒯通此举也有积极意义:一是顺应形势,暴秦无道,各地揭竿起事已成必然,死守一城就显得迂腐可笑;二是战争的最终受害者是范阳的黎民,化干戈为玉帛,受益的还是黎民百姓。

  口才之好,谋略之大,思虑之深,蒯通堪称辩士中的牛人,谋士中的奇人。

  鼓动韩信灭齐,用心之深远至今仍是个谜团

  蒯通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已是5年之后,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五年间风云起伏,波澜壮阔,而蒯彻却丝毫没有任何事迹显示他参与这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进程中去。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时期明主难遇,平庸之辈,蒯通又不愿意为其谋略天下。当时雄主身边都有信任有加的谋臣,比如刘邦有张良,项羽有范增。蒯通即便投奔过去,也难以受重用。

  此时,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剧已经接近高潮,蒯通在韩信手下担任一个小小的幕僚。韩信攻魏、破赵、胁燕、制代,逼近齐国。时值刘邦经历荥阳、成皋两次大败后,急欲要开辟后方根据地,他选中了齐国,齐王答应与刘邦联盟抗击项羽。考虑到同为刘邦服务,韩信便打算停止进军。这时,蒯通站了出来,一番言语便让韩信变了主意。“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听了蒯通鼓动,韩信乘机进攻,大败齐国。齐王一怒之下,把刘邦的说客给烹了,带领残部投奔了项羽。

  对蒯通此行,后人多有诟病,认为他多此一举,不守信用,还让刘邦的一位重要谋士被烹,项羽成了受益者。然而,大局观如此之好的蒯通是否真的出了昏招呢?

  对此,也有后人认为,蒯通此举其实隐藏着很深的心机。当时韩信的军队已经非常强大,逐渐形成气候,而刘、项则兵疲力竭,这时趁势而起是最合适不过,第一步先把齐国消灭掉,占领大片土地,为韩信以后自立而打定基础,临时小施手段辅助韩信成就大业。只是时机不到,蒯通不好明说。

  更有后人认为蒯通其实就是为项羽服务,因为史记有这么一段话:“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策。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从这段可以推测蒯通与好友安期生曾经为项羽客卿,项羽虽不用他们的策略,但却因相关功劳想加封两人。因此,有人认为蒯通的乱齐之功,便是受封的原因。因为在项羽中陈平反间计而痛失高参范增后,处于缺乏谋士辅助的尴尬境地。而此时蒯通以及好友安期生趁此辅助项羽施展抱负亦合情合理。只是二人最终没有接受此命运,其原因如何,至今犹如谜团。

  通过相面劝韩信三分天下,无奈韩信不是刘备

  蒯通的第三次出现则是“知天下权在韩信”。

  此时,楚汉相争已是黄昏,楚军经潍水之战后,大将龙且被杀,主力殆尽,项羽感到很恐惧,派武涉来拉拢韩信。刘邦也是屡战屡败,“智勇俱困”。时不我待,蒯通想挑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劝韩信举事自立为国。他先是借相面当幌子:“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你韩信如果只在乎表面的封侯称王,危险将至,不如尽早立国。韩信不知是真糊涂,抑或是假糊涂,他还在问“何谓也”,此话怎讲?

  不得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蒯通,用一段精彩如“隆中对”般的时评,来劝韩信:“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熟虑之。”

  并指出韩信不这样做的危险:“野禽殚,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可惜韩信不用蒯通之计。后来韩信被刘邦捉到杀头,当面说了一段让韩信后悔一辈子的话:“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言外之意就是说,当年蒯通劝你不听,现在天下太平,像你这样的谋臣也该一边凉快凉快去了。

  智谋避免被煮的命运,以“故事大王”结局终老

  后来蒯通被刘邦抓起来,刘邦问道:“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生气地说:“煮了。”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像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称霸帝业的人太多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刘邦一听,也有道理,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说起来,以蒯通的智谋,对刘邦看得是一清二楚,知道当时刘邦需要的是忠心不二之臣,自己劝韩信造反,那是对韩信尽忠,所以自己是忠臣,刘邦不能杀忠臣,蒯通有恃无恐。

  《史记》除了这三次正面描写蒯通的事迹外,在《田儋列传》的结尾有一段评语也很能说明问题。司马迁这样叹道:“甚矣蒯通之谋。”——蒯通的计谋实在厉害呀!

  然而,即便如此能规划他人的人生,蒯通却并未规划好自己的结局。历史上,蒯通最终只是以相国曹参的门客结局,每天给人讲讲故事,一代奇人以“故事大王”而终老,可谓遗憾。

  他才华卓异,十几岁就有十多箱著述;他壮志凌云,曾幻想超迈绝尘。他坚守圣洁,曾多次被官府征召而不就;他身患疯病,惊吓妻死而下狱身亡。“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他一生短暂,却为中国诗歌留下重重一笔。


漂亮

酷毙

雷人

鲜花

握手

全部回复(0)

返回顶部